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宗族观念、行为及组织的变革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皖中农村经济迅速发展,乡镇企业也开始出现。乡村社会变迁日趋 加速,农村宗族呈现出完全不同于前一个阶段的全面变革态势。
(一)宗族观念的变革
首先,宗族观念的代际分化严重。中老年群体对宗族活动仍然十分热衷,年轻一代兴趣明 显下降。如永思堂汪氏1998年续修宗谱序指出:“特别是近年来少数青壮年弟子品德欠修,不 思祖与父母含哺果腹襁褓提携之亲情,更不知奉养与反哺之恩义,且有举手犯上的恶劣行为, 对尊祖敬宗藏谱敬谱之应尽权利和义务抛之九霄云外”,永思堂汪氏1998年重修宗谱时正是民工潮的鼎盛期,青年人除在家乡上学的部分外,其余全部外出打工。这段文字中的“少数青 壮年弟子品德欠修”等语应该是指经济发展和外出务工对宗族意识造成的冲击。以百忍堂张 氏为例: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以前,年轻一代都要在每年的清明节这一天跟随族 中老人步行四五十里的山路,进行祖坟墓祭活动。在此过程中老人会讲述家族源流、故事、具 体坟址和尊祖敬宗的重要性。而今天,张氏第四代宗族成员大量外出,很少参与宗族活动,有 的甚至在外买房落籍,基本不再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出于对长辈的尊敬和尚存的宗族意识, 偶尔会出资支持修撰族谱和重修祖坟的活动,但不会亲自参与,更不会因土地争执等小矛盾而 集体进行宗族械斗。当问及年轻一代为什么不参与宗族活动的时候,答案和钱杭等人的调查结 果颇为相似,即赚钱才是最重要的,那些事情留给老人去做吧。当然这样的话一般不会在长辈 面前说,否则会引起长辈的责骂。[1](p.36)
其次,宗族观念的变革性更强。该阶段牌坊村八个主要宗族续民国老谱的有三个,续80 年代新谱的有两个。以续修族谱中的凡例变化为例,概括来说出现了关注国家最新的政策、希 望与现代社会相融合的趋势。如义礼堂韩氏宗谱2004年重修跋载:族谱虽于1986年续修,但 当今社会正处变革转型之期,诸多事物均求接轨适应。经族中诸贤达商定,对我韩氏义礼公之 谱进行再次续修,期以承前启后,培育新人,重在拾遗补阙,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诸如文字 编排,按现行体制。改谱文为横排,以直系血统依次编写,一脉到底,查阅清晰。尊重人权, 男女平等。改前谱统称氏、妣,本届主张一律同书姓名入谱。对有女缺男者,可将其女提行大 书同等享受继承权益。又如永思堂汪氏1998年续修宗谱的凡例规定:废除前届谱牒所载公堂、 山场、议约契据以及一切封建礼制与不合法的家规家法,旧风俗行将变革,火葬制度在行,对 前届所载之坟图,本届不再刊登。本届只载死亡日期及葬地山向,不载坟图。对未载入上届谱 中之生卒葬者,其年号1949年前书民国,1949年后书公元。本届自1949年后死亡者均以个 人姓氏代替,不书公妣,本届丁男女学历以初中为限,不够初中文化不书入谱,男女职称 1949年前录县团级以上,1949年后录乡排级以上,其他行业者均以工职录,凡对人民有功者 受政府或社会团体表彰者,各房代表书面送执笔人处具录,本届谱中对懿行美德之人当应撰写 赞词刊诸谱牒,所谓有善必彰,不可湮没。本届采取自觉自愿不免强不包办原则,希望族丁越 多越好,对谱费筹集每人丁十元,特困户酌情减免,谱成前列表公开财务,以昭信守。再如敦 睦堂汪氏1996年重修宗谱规定:根据当代计划生育国策,如若有女无子户,应由本人选一名 女儿作子入谱,招婿为媳入谱收养的义女,本人无儿无女,又无亲侄承祧者,可以作为继承人 入谱。
由上述情形可以看出,在这一阶段宗族组织开始了对新时代制度和文化的认可、迎合的过 程,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所续谱牒也可以洞见宗族组织已经从应变走向全面的自变。
(二)宗族功能性活动与文化性活动的变革
在这一阶段宗族械斗和干扰基层行政的事情很少发生,大型宗族间的械斗基本不存在。重 修族谱和祖坟等文化性活动逐渐公开化,且十分注重仪式的排场和经济上的夸耀。目前该村落 尚未出现重修祠堂的现象,但20里外的班姓等宗族有重修祠堂、定期聚会进行祖先祭祀的活 动。同样不属于该村的俞姓宗族在2006年进行联宗修谱活动,并开始制订相关族规整合宗族, 甚至明确规定以物质奖励的形式鼓励高考中“金榜题名”的宗族子弟。但总的来说,类似俞 氏宗族的此类功能性活动极少。而相对来说,皖中宗族以敬宗收族为主要目的的文化性活动普 遍出现,且规模增大。就牌坊村来说,以百忍堂张氏2006年续修宗谱为例,该族已经被改造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9年第1期 成小学的祠堂旧址为聚会场所,召集族人进行组织、编纂和发谱活动。据当事人描述,各宗支 领谱那天,每支自备车辆在祠堂旧址集中,光车辆就达到60多辆,跨县、跨省甚至海外的宗 亲参加了这次活动,而1989年的修谱活动则几乎是在隐蔽状态下完成的。此外,各族在重修 宗谱时都十分注重主笔人的身份,大都从山外聘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人(诸如大学教授、中 学历史教师、地方名人等)进行指导。在祭祀祖先的活动中加入了文娱和经济性的内容,如 南阳韩氏一支在邀约族人参加祭祖活动时写入“欢迎你们到岳西来旅游,来北山做客,北山 顶峰有海拔千米的桃园寨,山下是万家灯火昼夜明,这里是革命根据地,也是应瑞公的发祥 地,这里交通、通讯条件都比较好,请你们来考察,共享改革开放的新成果,商讨修谱事宜, 传递致富信息”等内容。2000年以来,很多家族都有了固定的清明祭祖日,这一天每户派人 参加外出祭祀,如遇联宗大祭,则跨县、甚至跨省进行祭祀活动。总之,这一阶段的宗族活动 逐渐从相对较强的功能性活动转移到文化性活动上来。
(三)宗族组织形式的变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