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之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着眼战略全局,描绘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宏伟蓝图,提出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这为我们在新格局中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了行动纲领。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要求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高质量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要求。
粤港澳三地位于中国大珠三角区域。改革开放后,粤港澳三地经贸联系呈现“前店后厂”跨地域分工合作的特点。香港和澳门回归后,粤港澳合作获得更大发展空间。2003年,内地与港澳签订了第一个全面实施的自由贸易协议。2005年,《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纲要(2004—2020)》正式提出“湾区”的概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决策,提出了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指示和新要求,定位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目标为国际一流城市群。2015年,《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2016年“十三五”规划纲要与《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及2017年至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都就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出了规划设计。香港、澳门特区行政长官在不同的场合就融入“一带一路”,推动粤港澳合作表达了积极参与的态度并采取了一系列具体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推动三地经济运行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现实路径
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通过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促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发展战略的高度系统性考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乃至海洋经济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发展战略的互动与共进,构建双向开放新格局。在粤港澳大湾区内,通过规则和机制的衔接与转化,实现资金“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流动,发挥港澳既有市场优势、专业服务优势、联通世界优势,在资金融通、科技创新、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等方面协同发展,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高质量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涉及内地、香港特区、澳门特区三个独立税区,在具体操作层面需要尊重市场规律,明晰政府和市场的定位,通过采取有效机制措施克服发展瓶颈,形成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更好结合,才能更好搭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平台,实现合作共赢。由于该区域涉及“一国两制”下两个特别行政区,这就和内地原有体制机制存在较大差异,在遵循“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原则的同时,要在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之下,尊重市场规律,调动广东、香港和澳门三地的积极性,切实解决具体环节“不兼容”的问题,实现区域的协同创新。同时,要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在人口稠密、人地矛盾突出的地区进行的深层次改革,应当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应注重优质生活圈的共建,充分利用线下和线上两个空间,搭建要素便捷流动的营商环境,拟定可执行的制度标准,整合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聚焦实现高质量发展,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发展政策措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湾区。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在高质量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优势。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的是科技创新中心、金融创新中心与新制造中心的集合体,而且在地理位置上对内面向国家内地,对外四通八达。香港作为大湾区内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能协助内地企业“走出去”和把海外投资“引进来”,其在科研方面的优势也能够助力大湾区发展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香港经济近来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受到严峻挑战,为尽快推动经济复苏,就必须全面准确落实“一国两制”,切实增强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积极参与国家“十四五”规划,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打造“一带一路”功能平台,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而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前提,高质量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就要发挥区域优势,为大湾区提供基础研究、科技创新的优秀人才,在科学化、精细化以及智能化上取得新成绩,建成世界级的基础研究重镇。
增强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在高质量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有效推动港澳同胞国家认同建设,发挥粤港澳大湾区“讲好中国故事”平台作用。在政治社会中,制度及制度建构物可以在塑造公民身份认同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的基础是区域文明的积淀,比如澳门文化就是一种以中华文化为主、兼容葡萄牙文化的共融文化。而“一国两制”在港澳的成功实践以及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更加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文化优势。因此,高质量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过程,也是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为底蕴,综合运用多种传播方式,推动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同时也应看到,高质量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港澳青年发展的新机遇。要引导港澳青年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粤港澳青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增强对祖国的向心力。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0年1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