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历史教育对于塑造国民的国家和民族认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乃至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香港地区的严峻现实,再次印证了“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的深刻含义。
1997年7月1日零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结束了英国对香港150余年的殖民统治王苗/供图
香港发生的“修例风波”持续数月,乱港分子的暴乱活动不断升级,给香港人民的生活、财产乃至人身安全造成了巨大损失。令人痛心的是,大批被蒙蔽的青年学生卷入其中,成为不法分子的“乱港工具”。香港中学教育中,国民教育尤其是国家历史教育的体系性缺失,是造成此种局面的重要原因。
目前香港地区中学教育中国家历史教育的缺失是体系性的——中国历史由必修改为选修,课程大纲和标准形同虚设,与中国地理等相关课程脱节。
首先,中国历史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这是香港地区国家历史教育在制度上最明显的缺失。香港回归以前,中国历史从进入中学课堂到发展为一门独立课程,经历了一段极为艰辛的过程。由于爱国知识分子的坚守,中国历史教育得以顽强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然而,2000年,香港教育统筹局(即今香港教育局)进行教育改革,中国历史不再作为初中的独立必修课,各中学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开设独立的中国历史科。尽管从实践的角度而言,选修未必意味着“不修”,但是从国民教育的意义上讲,“由必改选”的本质就是将国家历史教育从国民教育体系中剔除,中国历史科从国民教育的必要部分,降为一种纯粹的知识性、素养性课程。
其次,中国历史科虽有官方课程大纲和标准,但课程内容由出版社自行编写,学校可任意选择,导致课纲标准形同虚设,未能得到有效贯彻。而且,部分学校教师没有受过基本的专业训练,学生的考核和成绩评判没有一定的标准。如此一来,学生无法获得基本的中国历史常识和价值观念,更遑论培养国家和民族认同感。比如,香港中国历史教材淡化了中国历史精华和优秀传统——“大一统”的政治观念、“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人生品格、“忠奸自古如冰炭”的是非观念;对中国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落后挨打的近代史以及不断走向富强的现当代史缺乏整体把握,也就无法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深远意义及其与香港繁荣稳定的关系。
再次,课程结构失衡。主要表现为中国语文、中国地理等课程与历史教育脱节。中国历史教育的缺失,使得中国地理、国文等课程的教育效果被大大削弱。国家历史知识的缺失,必然导致对中国自然和人文地理认识的不足。与此同时,中国地理课程的观点偏离“一国”导向,内容也明显减少,这使得青少年很容易产生香港不是中国的一部分、香港人是独立的族群甚至是一个民族的错误认识。教育改革前,初、高中的国文教育均精读大量传统诗文,学生对《木兰辞》《岳阳楼记》《示儿》等中国著名经典诗文皆耳熟能详、脱口而出。教育改革以后,国文课程基本不精读古文,这对培养香港青少年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归属感、温情和敬意,极为不利。
正因为这些基本的中国人文课程没有形成有效互动,那些空疏的通识教育、大学阶段的文化学等课程乘虚而入,甚至取而代之。以通识教育为例,除了在制度上将其从原来的选修课改为必修课外,还由于没有教材的审定,内容通常多是报刊、网络上的浅薄、碎片知识;校方也没有进行必要监督或督导,教师讲授和考核,立场预设,任意发挥,这就很容易将涉世未深的学生引入歧途。
本次“修例风波”带来的教训再一次提醒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国家历史教育对于塑造国民的国家和民族认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乃至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香港地区的严峻现实,再次印证了“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的深刻含义。
港英政府对香港长期采取殖民教育策略,其主要表现为,轻中国重英国,挤压、淡化中国语言和历史文化讲授;强化所谓与英国关系密切的西方世界公民“普世价值”教育,弱化中华民族国家观念;漠视政治教育,片面重视商业教育和民生教育。就历史教育来说,自1842年英国在香港建立殖民统治开始至1945年在政府中文学校开设历史科,中国历史科被整整忽略了一百余年。港英政府对中国历史科的排斥和阻挠,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国家历史教育的重大战略意义。
令人振奋的是,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已正式列入“加强对香港、澳门社会特别是公职人员和青少年的宪法和基本法教育、国情教育、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教育,增强香港、澳门同胞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等内容。这既是对当前香港问题的及时回应,也是未来加强香港和澳门地区国家历史教育的依据和指导。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重建香港地区青少年的国家历史教育,既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宏远战略。为此,我们需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正确认识国家历史文化教育中普遍与特殊、国家与地方的关系。“一国两制”的根本前提是“一国”。香港历史文化是岭南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而岭南历史文化又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在香港地区的国家历史教育中,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脱离祖国母体文化的地方化、在地化思潮,将香港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国家历史教育必须坚持的根本前提。
其二,建构和完善国家历史教育体系。首先,必须恢复中国历史在香港地区初高中教育中的独立必修课地位,由专业教师施教,这是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通例,也是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其次,在课程内容方面,以中国为本位,书写并处理好中国历史、香港地方史、世界(全球)史的关系,并与中国语文、中国地理、中国国情等相关课程形成呼应配合。在三大历史课程中,以中国历史为主,坚持香港史是中国历史一部分的原则,反对将香港地方史与中国历史割裂的错误做法;从中国历史的角度理解世界(全球)历史与中国的关系,警惕以世界(全球)历史消解和取代中国历史的倾向。在此基础上,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教材编写和审定的权威化、讲授规范化、教师专业化、考核标准化等一系列配套机制。
其三,香港的国家历史教育任重而道远。在英国对香港长达一百五十余年的殖民统治中,中国历史科作为独立必修课程的时间本就不长,回归后不久,中国历史科再度成为选修。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因此,我们对香港的国家历史教育的推进和收效,要抱有充分的估计和足够的耐性,切忌急功近利,要通过长期持续的学校教育、社会教化、家庭教育、网络教育等多种方式,培养、加强香港地区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爱国主义精神。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历史学系。
来源:《历史评论》202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