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期,国民党的飞机在福建仍可自由进出。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中央军委及时将战略方向调整到东南沿海,抓紧在福建、广东、浙江、江西等地修建机场,为空军部队进驻做准备。在此过程中,台湾当局曾对福建机场实施轰炸。为此,空军司令部特别通知南京军区空军,“一旦发现台湾国民党军有轰炸福建新机场意图,立即毫不迟疑、不留任何空隙进驻福建各机场,打破台湾国民党军的企图。要防止因该进驻而没有立即进驻,使新机场遭到轰炸破坏,造成对人民空军极端不利的作战条件”。[1]
1955年5月12日,总参谋长粟裕向中央军委报告:“福建地区新建机场将竣工。为保护浙闽沿海航线的安全,防止和打击敌机对福建沿海主要城市的空袭,并为解放金门、马祖创造条件,当上述基地竣工后,我即应进驻部队”。周恩来在报告上批示:“执行时应注意时机和有利条件”,“摧毁敌人雷达后,敌人仍可再设,因之必须在我较有把握条件下方可进行空炮联合作战,否则易遭过多损失”。5月19日,毛泽东批示:“退贺、粟照办。请注意研究周总理所提意见。”[2]5月20日,空军向中央军委报告入闽作战问题,主要内容有六项:对敌情和斗争形势的估计;空军入闽作战的任务;福建机场准备情况;关于兵力使用、指挥组织、指挥关系的确定;关于进入时间及次序;有关作战保障的措施。5月25日,即总参谋部做出批复的翌日,空军司令刘亚楼下达入闽作战行动命令,要求有关部队入闽的各项准备工作于6月10日前完成。
6月28日,彭德怀在军委扩大会议上首提空军入闽,并拟定于10月行动:空军“进去与进攻海岛登陆是两件事。进入后可能有一个空战阶段,经空战后,再选择攻击哪一点。我看照我原来的批条,今年仍然确定不攻,只作准备,明年再攻”。[3]
7月8日,彭德怀主持会议,研究福建沿海作战问题,第二次提出空军尽快入闽:“空军要加紧准备,在8、9月或10、11月入闽。”7月12日,彭德怀写信报告毛泽东,毛泽东于7月14日批示:“退彭德怀同志,同意。”[3](pp.598~599)9月初,彭德怀到福建检查战备和诸兵种合成作战的协同动作,指示:空军入闽部队应在11月10日准备完毕,11月15日前后进入。在入闽之前,汕头机场应先期进入一个团,以支援入闽部队进入,尔后支援作战。[2]
10月3日,彭德怀主持第48次军委会议,讨论福建沿海作战问题。会议同意彭德怀提出的先打大担、二担,再打小金门岛的建议,也同意彭德怀主张空军12月10日入闽的意见,这是他第三次提出空军入闽。但报中共中央后,毛泽东认为从国内外局势考虑,暂不打大担、二担,空军也推迟入闽。[3](pp.606~607)显而易见,对于空军入闽彭德怀主要从军事方面考虑,而毛泽东更多的则是从政治和国际局势考虑。由于美台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如果在金马发生军事冲突,美国进行干涉,则可能引起地区性战争或世界大战。因此,毛泽东搁置了空军入闽行动。
1956年3月24日,彭德怀主持召开第61次军委会议,会议同意空军准备于10月或11月入闽,这是他第四次提出空军入闽。3月28日,彭德怀向毛泽东报告:拟从南京军区划出福建和江西两省,另外成立福州军区,南京军区与福州军区分开以后,准备空军于10月1日以后进入福建,乘秋冬气候较好的有利条件,夺取与控制领空权,目前则令空军进行积极准备。4月4日,毛泽东批复:“同意分为两个军区”,[3](pp.619~620)但未提空军入闽事。
9月29日,彭德怀在他主持的临时军委会议上再次表示:“铁路已修通,可考虑空军进去,最好10月底以前进入,在美国总统选举前进驻。在领海内活动。主要是空军。”这是他第五次建议空军入闽,但中共中央仍未作批示。[3](pp.628~629)
与此同时,1956年,歼击航空兵第15、第18、第9师先后进驻浙江路桥、广东惠阳、江西新城等机场,担负防空任务,为解放闽粤敌占岛屿等做准备。至此,歼击航空兵的作战半径在浙南可达福建的烽火列岛,在粤东可达汕头附近,沿海仅剩福建地区500公里地段成为“防空缺口”。空军入闽固然迫在眉睫,但由于国际形势复杂、国民党空军反扑等原因,总参谋部与空军决断不下。1957年,粟裕曾提出以空军几个师隐蔽到福建各机场以进行试探的计划,但毛泽东认为时机不成熟,命令立即召回部队。
1957年底,美国以其大使调任为由,委派非大使身份的代表参加中美大使级会谈,企图降低会谈的级别,致使会谈中断。而台湾当局则大肆进行空中侦察和袭扰。12月18日,毛泽东审阅陈赓关于台湾飞机侵入大陆活动情况和加强内地防空作战部署给彭德怀并中央军委的报告批示:“退彭德怀同志:非常必要。请你督促空军全力以赴,务歼入侵之敌。请考虑我空军一九五八年进入福建的问题。”[4]12月23日,彭德怀将之转给刘亚楼,指出:“注意研究主席批示1958年空军进入福建问题,并将结果提交军委最后确定。”[5]随后,空军入闽的各项筹备工作迅速展开。
二
1958年1月中旬,刘亚楼向福建省委和福州军区传达毛泽东的指示,并和福建省委第一书记兼福州军区政委叶飞、福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等人共同研究空军入闽的时机和工作安排,论证空军入闽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利弊,之后向中央军委提交了报告。报告首先讨论了空军入闽的有利条件:从政治方面看,“引起世界大战或局部战争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引起一些紧张局势则难于避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对台的压力,使蒋帮内部矛盾加深和复杂,打击美帝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从军事方面看,“有利于国土防空作战的加强”,进入福建后“虽然不一定可能完全堵塞蒋机窜入大陆的航路,但确实可以增加击落贼机的可能性”;另外,从空军和福建前线战斗准备、作战条件等方面看,时机和条件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更为有利。其次,报告详尽分析了空军入闽在政治上、军事上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从政治上看,台湾当局很可能要求美国实施《共同防御条约》,美国考虑到整个国际局势虽不敢轻率插手,但给予援助甚至提供掩护则不可避免。考虑到复杂的政治问题,“空军进入福建的作战原则,仍然应该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不去过分地刺激敌人,不主动地去轰炸敌人,不出海作战,避免与美帝接触(只有在美机侵入我领空时才坚决予以还击)。这样做,我们在政治上就完全处于有理、有利的地位”。从军事上讲,除了与我空中交战外,台湾当局很可能对福建机场、城市、交通枢纽及其他目标实施轰炸,如果美国军事干涉,可能使东南沿海局部地区的局势紧张起来。报告还拟就了空军入闽后可能发生情况变化的应对方案:“我空军去轰炸台湾是不适宜的,将引起更加复杂的情况。但是我们可以抓住金门、马祖这两条小辫子。抓住金、马的小辫子可以有大抓和小抓两种方法……如果我们抓住金、马两条小辫子,估计经过几个月的紧张斗争之后,蒋介石可能为了保存金、马的十一万兵力而停止对福建地区的轰炸,然后出现的只是断断续续地双方进行一些空战的局面。”此外,报告还提出了战术方案安排。如空军何时进入、以何种方式进入、兵力如何部署、敌方将作何种对策、我方当如何实施反对策等等。报告还提及作战指挥问题,建议军委迅即成立福州军区空军司令部,由聂凤智任司令员。[6]这份报告为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决策提供了科学参考。
1958年1月31日,彭德怀主持第141次军委会议,在讨论空军进入福建问题时指出:“一、今年自己生产的飞机比较多了,有了补充;二、空军不打仗也要烧油,去打仗还可以练兵;三、鹰厦铁路已修通;四、福建炮兵已经进去,要打起来可以封锁金门、马祖。以上都是有利条件。今年7、8月份可进入第二线;先摸索一些经验,再进入第一线。”[3](p.672)3月5日,彭德怀写信给毛泽东,第六次提出空军入闽问题。3月8日,毛泽东批示:“进福建事,同意你的意见,照那样作准备;但最后实行进入,到那时再作决定。”[7]5月7~17日,相关空军领导在广州召开作战会议,贯彻毛泽东的指示。
1958年7月中旬,中东事件[3]爆发,台湾当局叫嚣支持美英对黎巴嫩、约旦的侵略行动,“加速进行反攻大陆的准备”,“短期内就要有所行动”。7月17日,蒋介石下令陆海空军积极备战,宣布军队处于“特别戒备状态”,并与驻台美军“保持接触”。[4]国民党军持续军演,频频出动战机对闽粤沿海侦察袭扰。
7月18日,毛泽东召集军委领导和空军、海军领导人开会时指出:“我们要以实际行动支援阿拉伯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决定在金门、马祖地区主要打击蒋介石,牵制美帝国主义。”彭德怀于当晚主持军委会议,具体部署了“空军要在27日转场,炮兵准备于25日为炮击金门蒋军舰艇,封锁港口,断其海上交通”。[3](p.692)空军在炮击金门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在大规模炮击后,国民党空军定会大举出动,对大陆前沿炮兵部队及重要目标进行破坏轰炸,因此,空军必须提前行动。19日,刘亚楼迅速召开作战会议,确定歼击航空兵第1、第3、第9、第16、第18师为第一批入闽部队,迅速组建福建前线空军指挥部,明确作战指导思想:在战略上以少胜多,在战术上以多胜少;学习抗美援朝的空战经验,运用和发展“一域多层四四制”的战术原则;严格掌握作战政策,不到公海上空作战,军事斗争服从政治斗争等。从7月20日凌晨始,空军指挥员昼夜兼程奔赴福建前线。7月25日零时,福州军区空军主要领导到位,进驻晋江罗裳山空军指挥所。由于时值台风季节,再加上此时诸多国内外制约因素,增加了转场难度,但空军克服重重困难,按既定时间完成了转场任务,胜利开辟了福建前线空中战场。
三
空军入闽作战就是要夺取福建和粤东上空的制空权,为炮击金门进行空中掩护。入闽空军能否稳固立足,初战关系重大,必须确保打掉国民党空军的嚣张气焰。因此,在空军入闽和金门炮战问题上,毛泽东十分谨慎。原定7月25日的炮击金门之所以暂停,就是担心空军未能完成转场。接到空军两个师进驻连城、汕头的报告后,毛泽东指示军委作战部部长王尚荣转告福建前指:“我空军到达福建后,如敌机对福州、厦门及其机场进行轰炸时,我空军则对金门、马祖进行轰炸;如敌对我杭州、上海进行轰炸时,我空军则对台北进行轰炸。”[8]7月26日晚,毛泽东在中南海游泳池住处召集彭德怀、黄克诚、刘亚楼、萧劲光谈福建前线问题。7月27日上午,毛泽东写信给彭德怀、黄克诚:“睡不着觉,想了一下。打金门停止若干天似较适宜。目前不打,看一看形势。”[9]
7月29日上午,台湾当局仍按惯例派战机毫无顾忌地窜入大陆侦察袭扰。驻汕头的广州军区空军(以下简称广空)第18师54团大队长赵德安率飞行大队起飞迎敌,数分钟内就击落敌F-84战机两架、击伤一架,我方毫发未损。空战结束一小时后,台湾当局一反常态,抢先播发了国民党空军失利的消息,借此向美国紧急要求提供最新式F-100喷气战斗机。7月30日,《解放军报》于头版发表评论《狠打空中强盗》。这天,毛泽东在西郊机场对刘亚楼说:“祝贺空军旗开得胜!”[5]南澳岛上空一战,使台湾当局意识到解放军空军已“自重霄入”。8月2日,台湾当局发言人称“大陆空军进驻广东省澄海县是一重大军事行动,是和国民党军空军争夺台湾海峡制空权的开始”。[10]台湾当局宣布台澎金马地区进入紧急战备状态。8月4日,美军“协防”台湾司令部宣布将美国F-100战机编队调驻台湾。
在广空第18师揭开空军入闽的序幕后,空军领导主要考虑的是第二梯队以何种方式进入:在进驻次序问题上,究竟先漳州后福州、龙田,还是三个方向同时进驻?经反复权衡,决定仍按“逐步推进”的既定方针,令广空第9师转场漳州,因为漳州离金门直线距离不过40公里,广空第9师进驻漳州后即便盘弓不发,也会让对手感到无形压力。在第二批入闽部队进入漳州前,空军领导分析,广空第9师进驻漳州与进驻汕头、连城不同,因直接威胁金门之敌,势必引起形势进一步紧张。为此,刘亚楼研究了如何进驻漳州机场及进驻后的策略问题,并制定了作战原则:一方面,必须做好对付敌人袭击和轰炸的积极准备;另一方面,不主动过分刺激金门之敌,一般情况下尽量不到金门上空,不出公海作战,当敌机在金门训练或靠近金门东面活动时,则必须及时起飞,但不必拦截,只在福州、泉州、漳州一线以西以北以南待战。如敌机侵入大陆,则坚决与之空战,不能因为保持不主动不过分刺激敌人这一策略而限制了空战的机动性和积极性。[6]在广空第9师转场漳州后,国民党空军连日紧急部署空防,驻金门的军眷也开始大批撤回台湾。
8月6日,彭德怀在第154次军委会议上,对空军入闽后的作战问题做出以下明确决定:“一、凡侵入我国领空袭扰的蒋机和美机,应坚决击落之,追击时不越出领海线。二、侵入我领空施行轰炸之美蒋飞机,可越出领海追击,但一般不超出12公里。三、美蒋运输机侵入我领空,应迫其降落我方机场,如抗拒则击落之,但在领空外飞行,不采取措施;对台湾飞往金门之运输机,暂不予攻击,待敌方轰炸我方后再采取攻击行动。”[3](pp.695~696)
8月7日,双方开始了争夺海峡制空权的战斗。解放军空军在前线站稳了脚跟,紧接着部署第三梯队的行动:沈阳军区空军(以下简称沈空)第16师进驻龙田,海军航空兵(以下简称海航)第4师10团进驻福州。空军领导认为,空军接连进驻连城、汕头、漳州,如果再进福州、龙田,不仅威胁金门、马祖,而且直接威胁台北,台湾国民党极可能乘我立足未稳实施轰炸或进行大规模空战,以图将我逐出。为此,入闽空军制定了应对方案。
8月13日晨,划归空军指挥的海航第4师10团从衢州飞抵福州,在降落、滑行过程中遭到14架F-86战斗机分三批的偷袭,紧接着又发现其后跟有多架F-100美机。刚刚落地的海航立刻重新起飞接敌,打得敌机落荒折返。据金门炮战前线总指挥叶飞回忆:“福州市民停立街头,爬上房顶,鼓掌欢呼。”[11]沈空第16师在沿海各机场有效的层层掩护和接应下,从辽宁丹东空转龙田,歼击航空兵6个师部17个团采取逐步推进、打游击的方式,进驻了福建和粤东多个机场。面对解放军的雄厚实力,台湾当局紧急出动300多架次飞机在台海上空来回巡逻,台北也数度拉响防空袭警报。8月14日,台湾当局出动12架F-86战斗机侵袭福建,试图赶走立足未稳的沈空第16师。[12]
此战后,刘亚楼亲赴福建前线视察,指出空地协同的不足,并同前线指挥员研究了夺取战区制空权、防敌空袭和大规模空战的战术指挥问题。8月19日,刘亚楼给毛泽东、彭德怀发去若干请示报告,提出相应对策:“再过一段时间,如果我们不对金门、马祖采取行动,而且敌人摸清了我军意图的时候,敌人为了控制一定空域,寻求给我一定打击以掩护金、马和挽回影响等,估计也可能决心和我军打一些空战,甚至打较大规模的空战……那是十分欢迎的,这对我军部队的锻炼有很大的意义。”[13]在此之前,8月18日,毛泽东还指示彭德怀:“请叫空司注意:台湾方面可能出动大编队空军(例如几十架至百多架)向我反击,夺回金、马制空权。因此,我应迅即准备以大编队击败之。追击不要超过金、马线。”[7](p.409)
台海空战爆发后,美国时有叫嚣,却未派飞机直接参战,只对国民党空军基地进行保护。解放军空军连连挫敌,使国民党空军收缩活动范围,不敢主动出战。由此开始形成敌在海峡上空巡逻、我在大陆上空警戒的对峙局面。几场空战下来,解放军空军积小胜为大胜,基本夺得了福建沿海制空权,为大批炮兵开进厦门和炮击金门奠定了基础。
四
制空权对战争胜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8月23日傍晚,金门炮战开始。金门守敌频频通过无线电台向台湾要求空中支援,但国民党空军在严阵以待的500多架米格战机面前,仅能隔海观望,未敢出动飞机对大陆炮兵阵地进行轰炸。叶飞后来称:“我们能把炮兵阵地摆得那么开,那么密集,在厦门前沿就部署了一个炮兵师,主要就是因为空战的胜利,我们掌握了制空权。”完全可以说,“炮击金门的序幕是空战。没有这场空战,掌握了福建前线的制空权,就没有下一步的炮击。”[11](pp.654,652)
台湾当局为了迫使美军大幅度协防金马,不顾一切向金门海运空运物资和人员,准备固守金门,并试图扩大战争。美国亦乘机实施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紧急抽调430多架飞机进驻台湾海峡,其中包括F-100、F-104等140余架战斗机。美军第13航空队司令托马·穆尔曼公然声称:美国部署在台湾的飞机,“如果接到命令”,“可以用来跟中国共产党的飞机战斗”。[14]美国空军副参谋长还专门抵台参加美台海空联合演习。
在美军的怂恿下,台湾当局于8月25日下午集中48架F-86战斗机飞临金门以东沿海上空寻衅。为了引诱解放军空军进入公海上空展开空战,并以此迫使美国干涉,台湾当局不惜派出8架战机飞临漳州上空充当诱饵,但解放军空军没上圈套,按既定计划迎战,击落敌机2架。
9月4日,美国政府宣称决心协防金门、马祖,表示遇必要时立即采取有效行动。9月中旬,美国空军宣布接替台湾本岛防空任务,并在台湾海峡上空巡逻,以策应国民党空军的行动。国民党空军一面加紧进行对大陆轰炸准备和美援飞机的改装,一面频繁出动,以海面作依托,以海上活动的美机为后盾,千方百计引诱解放军空军出海作战。面对新情况,中央军委指示:“空军应做好敌机报复轰炸袭扰的准备,若蒋机只在金门以东地区进行巡逻活动,我空军除在大陆上空巡逻警戒外,也不要到金门上空活动。”[5]中央军委指出:当发现敌机准备空投时,我机即进到厦门、镇海、围头等靠近金门的大陆上空巡逻,迫敌不敢空投或不敢大量空投;当敌机进到大陆上空掩护运输机在金门上空空投,我应坚决打击;必要时,我机可进到金门上空作战,但不到金门以外公海上空作战。[7]
炮击金门前,空军为了防备报复性轰炸,已部署强击机部队做好反轰炸准备,一个轰炸机师和一个独立轰炸机团进驻江西樟树机场,另调一个强击机部队就地待命,同时将两个高射炮营部署于围头、莲河、厦门等地,以防我歼击机无法完全制止国民党空军轰炸时,能有效掩护地面炮兵阵地安全。9月22日,周恩来致电毛泽东,提出:“目前,美军还在控制蒋空军不许其轰炸我大陆,其原因是摸不透我空军回炸何地:金门还是台湾?既然美方还摸不清我方空炸动向,我就以不促成蒋空军向我大陆轰炸为有利。”毛泽东即日回电:“即照此办理”。[4](p.450)
台湾当局出于种种考虑,始终未敢出动空军对大陆实施轰炸,但由于连遭败绩,为鼓舞士气,9月24日,台湾当局突然发动大规模空战,是日两次共出动F-86战斗机126架、RF-84战斗机14架(加上后续支援飞机约300架次)。在这场大机群作战中,台湾当局发射了美国刚研制成功的最先进的空对空武器——“响尾蛇”导弹,但未占到多少便宜,仍被击伤、击落4架飞机。9月29日,中国外交部举行记者招待会,《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美国侵略者指使蒋机使用“响尾蛇”导弹 我国防部发言人郑重宣布 我军必将给予惩罚性打击》一文和5幅“响尾蛇”导弹残骸照片,揭露美国和台湾当局新的挑衅罪行,使美国和台湾当局在舆论上陷于被动。
在巩固制空权的同时,入闽空军以积极的战斗行动,配合陆、海军展开对金门的封锁围困斗争。8月28日,空军一个探照灯排开赴厦门前沿,为炮兵指示目标,对于夜间封锁金门通向外海的航道、断绝其海上运输起到了积极作用。9月15日,空军高炮部队分别封锁国民党空军对小金门和大担、二担的空投,迫使台湾当局于9月22日后停止了向小金门的空投。9月23日和25日,侦察航空兵独立2团还两次对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等岛屿进行航空侦察,为指挥机关和炮兵部队提供了准确的目标资料。
金门被封锁后,台湾当局对金门的供应大多采取空投。为限制美台联手空投,10月2日,中央军委决定抓住战机,对国民党运输机适当予以打击。[15]空军前线指挥部遂决定在拂晓、黄昏和夜间,利用美机掩护空隙,于围头、金门、镇海一带内海空域,以游猎手段打击国民党运输机。10月3日,沈空第16师48团副团长曹双明带队低空隐蔽出航,在晋江上空击落两架国民党C-46运输机,迫使台湾向金门空投补给的时间仅限于夜间。
空军入闽后,严格遵守毛泽东制定的台湾海峡对敌斗争的政策原则,每一军事行动都严格服从政治斗争的需要。虽然蒋介石绞尽脑汁拖美国下水,但美军力求避免和解放军发生直接冲突,严格管制国民党空军活动。[11](p.664)由于解放军取得了政治上、军事上的重大胜利,10月底以后,美国和台湾当局的军事挑衅活动逐渐收敛,台湾海峡紧张局势趋于缓和。
从1958年7月至10月25日,入闽空军出动飞机691批3778架次,进行空战13次,击落敌机14架、击伤9架。高射炮兵作战7次,击落、击伤敌机各2架。参战部队被击落6架、被击伤4架。[14](p.171)1958年台海上空的这场空战,为空军提供了实战锻炼的机会和进一步壮大的机遇。空军入闽遂行作战任务,部队上下雷厉风行,发扬顽强的战斗作风,克服台风暴雨天气完成转场任务,取得了有益的经验,提高了部队的快速反应能力。进入实质性战斗后,在克敌制胜、掌握实战经验的同时,对于自身不足及时做了研究和改进,总结出一套卓有成效、以劣胜优的战术、战法,提高了指战员的素质。
10月6日,彭德怀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告台湾同胞书》,公开声明停止炮击,建议两岸举行谈判,实行和平解决。台湾当局置若罔闻,并于10月10日组织400多架次飞机进行挑衅,最终被击落3架。失去了东南沿海制空权的国民党空军,于11月后不再出动大机群与解放军空军对峙,美军亦未敢轻举妄动。台海形势虽然就此缓和,但双方仍呈对峙局面。毛泽东下令停止炮击后,指示“空军必须防卫,但不出海”。[7](p.434)此后,空军定期组织新部队入闽轮战,在东南沿海一线构筑了一道让国民党空军无法突破的“米格墙”,牢牢掌握着制空权。
综上所述,空军入闽作战作为金门炮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此后处理和解决台海危机提供了借鉴,而且还表明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统一祖国的决心,粉碎了美国妄图制造“两个中国”的图谋。
[参引文献]
[1]《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第26卷,解放军出版社2013年版,第120页。
[2]《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377页。
[3]《彭德怀年谱》,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97~598页。
[4]《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68页。
[5]《党中央、中央军委及一些领导人对空军军事工作的批示汇编》上册,空军司令部档案馆:1957-1-1。
[6]《叶飞、韩先楚、刘亚楼给彭德怀并报中央军委的报告》,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JW-1-1959-15-1。
[7]《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379页。
[8]《王尚荣谈新中国诞生后几次重大战事》,朱元石主编:《共和国要事口述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55页。
[9]《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第393~394页;《毛泽东传(1949~1976)》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854页。
[10]华强、奚纪荣、孟庆龙:《中国空军百年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7页。
[11]《叶飞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第641页。
[12]钟兆云:《开国上将刘亚楼与高层人物》,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45页。
[13]《炮击金门基本总结》,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JW-1-1959-15-1。
[14]《空军史》,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版,第168页。
[15]《当代中国空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49页。
[1][收稿日期]2014-06-30
[作者简介]钟兆云,助理研究员,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350003。
[2]空军福州指挥所政治部编:《空军入闽作战五十周年纪念(1958~2008)》,2008年7月,第11页。
[3]指1958年7月中旬,美国出兵黎巴嫩,英国出兵约旦,以武力干涉阿拉伯国家的内部事务。
[4]裴志耕、谢斌:《紧急入闽作战 夺取制空权》,空军政治部编:《蓝天之路》下,1992年9月,第132页。
[5]空军政治部编:《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大事典》,1993年,第172页。
[6]裴志耕、谢斌:《紧急入闽作战 夺取制空权》,空军政治部编:《蓝天之路》下,1992年9月,第139页。
[7]裴志耕、谢斌:《紧急入闽作战 夺取制空权》,空军政治部编:《蓝天之路》下,1992年9月,第1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