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史/志 >> 台湾及两岸合作交流
新中国解放台湾的计划是如何搁浅的
发布时间: 2010-07-23    作者:孟昭庚    来源:《党史文汇》 2010-07-23
  字体:(     ) 关闭窗口

  一

  早在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开始之前,毛泽东就开始筹划解放台湾之战了。2月1~3日,斯大林派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秘密到中国访问,毛泽东与他进行了三天会晤,并告诉米高扬:“目前,还有一半的领土尚未解放,大陆上的事情比较好办,把军队开去就行了。海岛上的事情就比较复杂……比较麻烦的有两处:台湾和西藏。其实,西藏问题也并不难解决,只是不能太快,不能过于鲁莽……台湾是中国的领土,这是无可争辩的。现在估计国民党的残余力量大概全要撤到那里去,以后同我们隔海相望,不相往来。那里还有一个美国问题,台湾实际上就在美帝国主义的保护下。这样,台湾问题比西藏问题更复杂,解决它更需要时间。”这是毛泽东第一次谈到台湾问题。

  一个多月后,中共中央议程里正式提及台湾问题。3月,在一次关于华东局任务和人事安排的政治局会议上,中共中央确定粟裕担任华东局常委,分管军事。在讨论华东局的管辖范围时,毛泽东提出“还要加上台湾”,并指出:“这地方很应该注意,有海军、空军及其他军队,有资材,很有生意做。”15日,新华社发表题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社论,首次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迅猛发展,毛泽东设想在上海战役结束后,立即移师东南沿海地区,建立进攻台湾的军事基地,进而渡海解放台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毛泽东让时任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三野前委书记的粟裕肩负起解放台湾的历史重任。

  6月14日,毛泽东代表中央军委指示粟裕和第三野战军:“请开始注意研究夺取台湾问题,台湾是否有可能在较快的时间内夺取,用什么方法去夺取,有何办法分化台湾敌军,争取其一部分站在我们方面实行里外结合,请着手研究,并以初步意见电告。如果我们长期不能解决台湾问题,则上海及沿海各港是要受很大危害的。”21日,中共中央、毛泽东又电示华东局、粟裕等:“在你们面前目前几个月内有四件大工作:(一)经营以上海为中心的苏、浙、皖、赣新占城乡广大地区;(二)占领福建及厦门;(三)帮助二野西进;(四)准备占领台湾。”

  为完成解放台湾的任务,中共中央华东局成立了以粟裕为首的解放台湾工作委员会。粟裕立即着手进行解放台湾的各项准备工作,并命令第三野战军主力第九兵团的4个军进行攻台的训练。

  6月27日,刘少奇访问苏联。在刘少奇出访之前,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了请求苏联出动空军、海军配合我解放台湾的问题,要刘少奇在跟斯大林会谈时试着提出这一请求。

  7月10日,毛泽东致信周恩来:“我们必须准备攻台湾的条件,除陆军外,主要靠内应及空军。二者有一,即可成功,二者俱全,则把握更大。我空军要压倒敌人空军,短期内(例如一年)是不可能的,但似可以考虑选派三四百人去远方学习六个月至八个月,同时购买飞机一百架左右,连同现有空军组成一个攻击部队,掩护渡海,准备明年夏季夺取台湾。同时须考虑一个条件,即在闽浙两省建立飞机隐蔽库,即掘大山洞藏飞机。”25日,毛泽东又电告刘少奇,要他立即向斯大林提出,希望苏联提供几百架飞机并代为培训飞行员,争取赶上进攻台湾的战役。斯大林对代为培训飞行员之事爽快答应,但对派苏联空军、海军援助我进攻台湾则表示难以赞同。他说:这样一来的结果,必定会引起美国的介入,诱发美国和苏联之间的战争;苏联人民刚刚遭受了巨大的战争灾难,他们很难理解必须这样做的理由。

  中共中央军委曾经设想,将华东海军北移青岛并由军委直接指挥。粟裕从解放台湾作战的需要出发,于7月30日午时向中央军委建议,华东海军暂缓北开,以便参加对台湾作战部队的联合演习。8月2日,毛泽东复电:“同意粟裕陷午(即30日午时)电意见,张爱萍海军系统暂时不迁青岛,并仍归华东系统即粟裕指挥。”同时指出:“你们积极准备攻台湾是正确的。”

    1. 1954年毛泽东再提"解放台湾"
    2. 中共台湾工委为何遭受大破坏
    3. 保卫和平大会与抗美援朝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