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史/志 >> 台湾及两岸合作交流
1993年台商赴大陆投资“井喷性” 增长之原因探析
发布时间: 2009-08-24    作者:刘相平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2期 2008-12-03
  字体:(     ) 关闭窗口

  台湾工商界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积极赴大陆投资 

  随着“南方谈话”的发表、祖国大陆改革开放形势蓬勃发展,以及台湾当局有限度地放 宽其大陆经贸政策,台湾工商界依据经济发展规律,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积极赴大陆投 资。“绝大多数台湾厂商莫不心急于领得‘大陆执照',汲汲于中国大陆之内销市场,追逐商 机,以一展宏图。”  29  1992年台湾有关方面对企业家投资趋势所进行的两个问卷调查结果显 示,大多数台商都把大陆列为“理想投资去处”。19923月,台湾《天下》杂志对1000制造业负责人的调查结果显示:57.7%将大陆列为进一步投资第一优先;25.1%准备5年内赴 大陆投资;58.2%视情况选择到大陆投资;26.6%认为做投资决策时最重要的因素是市场潜 ;在已赴大陆投资企业中,获利率10%以上者占57.5%,收支平衡者占12.5%,赔钱者仅 7.5%。台湾工业总会5月对已赴大陆投资的1250家台资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台商对大陆 政府的满意程度高于对台湾‘政府'的满意程度”;49%的台商计划增资,比3月份调查结果 提高19个百分点,“工总”秘书长对此称“谁能使台商更能赚钱就较受欢迎”。上述调查结果也 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台湾工商界的心态。他们到大陆投资最关心的一是赚钱,二是安全。先期投资 的台商的较好经济效益,以及大陆的政局稳定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使他们在“赚钱”和“安 全”这两个问题上信心进一步增加,这就是他们为什么要继续到大陆投资的原因所在。  16](p.30 

  据统计,1993年全年,台湾核准对外投资总额48.29亿美元,其中对大陆地区核准额 31.68亿美元,占核准总额的65.6%,大大领先于第二位的美国。  11](pp.2425  而这一波投资热潮 不仅单项投资规模扩大,投资区域亦向内陆伸展,投资年限亦逐渐延长,而且产业形态亦由劳 力密集趋向为资本密集形态。正如台湾学者所言,“整体而言,这一波的投资热潮,不论在投 资金额、投资地区、投资年限等方面,皆非前两波的热潮可比拟的。”  17  具体表现为: 

  (一)投资长期化 

  台商大陆投资由“打带跑”式的投机性短线投资转变为“打长期战”,在20世纪90年代 初已初现端倪,但当时主要是表现在自建厂房和延长合同期限等方面。而在1993年,不仅作 长远考虑的台商越来越多,且其构想也更加明确,表现在:1)不断增加投资,确立在大陆 的“长远经营目标”。例如,在上海、天津等地有多项投资的声宝公司,1993年又投资1650 万美元在广东东莞建冷气机厂,并打算在10年内使其企业由“百亿集团”变为“千亿集 团”;  30  在大陆已有6项投资、总金额达2200万美元的统一企业,1993年又提出1项增资和项均超过1000万美元的新投资计划,使统一企业在大陆投资总金额将达7000万美元,高清愿 希望以大陆投资为基地,使其集团在25年内成为“世界食品巨擘”;台塑集团构想建立一个 横跨太平洋以台湾、美国及大陆为根据地的“石化王国”。  31  2)经营策略由零星设点改为全 方位部署。这以台湾最大两家食品企业“统一”和“味全”为最典型,双方均分别在华北、华 中、华南、西南地区选定生产重镇,建立综合食品厂,如统一企业的几项投资计划就分布在成 都、武汉、厦门、昆山等地。(3)建立长期财务规划。为了增加应变能力,保障在大陆投资计划 的成功,许多大中型企业集团都对如何取得中长期投资资金预做全方位规划,如决定在沈阳、北 京投资设厂的科典科技集团,准备汇入超过议定投资额度的资金,在大陆“生根”、“打长期 战”;又如在上海投资的大中型台商,在财务规划上也愈来愈重视中长程的调度安排。  11](pp.2627 

  (二)大型化趋势明显,产业形态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升级 

  台湾企业对大陆投资“大型化”的趋势于1992年形成第一次热潮。  11](p.25   1993年,台湾 上市公司纷纷制定和提出对大陆投资计划,上半年,在当时台湾270家上市公司中,有104 公司股东会授权董事会决定对大陆投资,占上市公司的40%,计划投资达473亿新台币。下 半年,这些投资计划陆续开展,在927的一次“投审会”上,就有李长荣化学、美利达 工业、嘉新水泥、鸿海精密、久津实业、中兴纺织、致福、大成长城、台湾永光化学、震旦行 10家上市公司提出12项大陆投资计划获准。  32 

  据两岸报刊资料不完全统计,在19921993年入选“中华征信所”编辑的《台湾地区集 团企业研究》的100家财团中,有近60家集团已在大陆投资或制定了投资计划,如加上前几 年入选的财团则有70家左右。也就是说,台湾百大财团中约有2/3已进军大陆了。其中霖园、和信、新光、台塑、远东、华隆、长荣、统一、太平洋电缆、大同、裕隆汽车、东帝士、富 邦、永丰金、台南纺织、宏、华新丽华、中国力霸、东元电机、台湾水泥等居前20位的财 团几乎都已到大陆投资或有投资计划。  11](p.25 

  与此同时,台商投资大陆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电子产业对祖 国大陆投资不断增加,两岸经贸领域迅速扩展到资本、技术密集产业。  9 

  (三)产业链成型,产业集聚效应开始启动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