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史/志 >> 地方行政制度
黑龙江行政建置的由来及演变(上)
发布时间: 2009-09-03    作者:    来源:中国期刊网 2009-09-03
  字体:(     ) 关闭窗口

  汉、晋时期黑龙江地区属夫余、鲜卑、握娄和北沃沮属地。

  濊貊系中的夫余人建立政权之后,便世居于今松辽平原的吉、长地区,并曾得到中原政权的册封。据《后汉书·夫余传》:“夫余国在玄冤北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抱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二千里,本秽地也。”综合各方面的有关情况判断,其南界似与古朝鲜、濊貊相接,西南与燕地接壤,东邻艳娄,西邻东胡。黑龙江省中南部地区为其北境,因此,有时也称为北夫余,西汉时,夫余受玄冤郡管辖,是西汉王朝下的地方政权;东汉时,成为其附属国。汉末,公孙度雄张海东,威服外夷,夫余王更属辽东。三国时,改隶于曹魏;西晋时,接受护东校尉的节制和保护;东晋时,因失去中原王朝的保护,而来自鲜卑、高句丽和抱娄等方面的压力不断加大,从此一撅不振,国势日衰。

  鲜卑为东胡的后裔,也可以说是东胡中的北方部落。其中拓跋鲜卑则为其北支鲜卑人,系以“大鲜卑山”而得名。1980年夏,在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十公里的“嘎仙洞”,发现了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的石刻祝文,证实斯地就是《魏书》所说的北魏的祖庙石室,从而证明了大鲜卑山即大兴安岭,有关鲜卑的早期历史轮廓也就较为清晰地呈现出来。

  挹娄人为肃慎的后裔。《后汉书·东夷传》载:抱娄,“古肃慎之国也”,“人形似夫余,而语言各异”。其分布地域辽阔,“在夫余东北千余里,东滨大海,南与北沃沮接,不知其北所极”。夫余王国的中心位置在今吉、长地区,“大海”系指今日本海,北沃沮为今老爷岭以东的吉林省延边地区及黑龙江省穆棱河中上游、绥芬河流域一带,故可推定抱娄在今张广才岭以东、长白山以北直到海滨的广大地区。北朝至隋时期,黑龙江地区属夫余、勿吉(株辐)、失韦(室韦)属地。

  古老的夫余王国,因长期内乱和外患而使自己的末日来临,夫余政权在其存在的后期已陷人分崩离析的状态。在勿吉人不断越过今张广才岭向速末流域进逼的情况下,夫余已无法抵御,于太和十八年(494)二月降于高句丽,最后灭亡。

  勿吉之名,始见于《魏书·勿吉传》,谓其“在高丽北,旧肃慎国也”,是肃慎的后裔,其四至辖境则远较抱娄时为大,尽据夫余故地,南与高句丽、北与豆莫娄、西与室韦和契丹为邻。北朝末叶,勿吉又称鞋辐。鞋辐系勿吉一词的同音异译,当时鞋辐已发展为七大部落。“其一号粟末部,与高丽相接,胜兵数千,’;“其二曰伯咄部,在粟末之北,胜兵七千”,分布在今北流松花江下游至拉林河流域一带;“其三日安车骨部,在伯咄东北”,当今阿什河流域至蚂蜒河流域;“其四曰拂涅部,在伯咄东”,当今张广才岭及以东的牡丹江中下游流域;“其五曰号室部,在拂涅东”,当今穆棱河、兴凯湖、松阿察河流域一带;“其六日黑水部,在安车骨西北(疑为‘东北’之误)”在今黑龙江三江平原一带;“其七日白山部,在粟末东南” (《隋书·东夷传》鞋鞍条),在今吉林省延边地区。这些部落各自为政,“不相总一”。

  失韦(室韦),即魏晋以来,走出大兴安岭丛林之后仍留在原地的鲜卑氏族。《魏书·失韦传》载,“其地在勿吉北千里”,据此考证失韦在嫩江流域及大、小兴安岭接合地区,东与豆莫娄、南与乌洛侯及契丹、西与地豆于为邻,隋时,失韦部众渐多,文献记载但室韦,“分为五部,不相总一”,即所谓南室韦、钵室韦、深末但室韦、大室韦也。

  唐代,黑龙江地区属渤海王国、黑水都督府、室韦诸部及室韦都督府所辖。

  从唐代开始,中原王朝开始在黑龙江有行政建置。武则天时期,居住在牡丹江流域的粟末鞋鞍部长大柞荣逐渐征服周边鞋鞍。开元元年(713)唐朝政府以大柞荣所辖地区为忽汗州,任命他为忽汗州都督,加封左晓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府亦称渤海都督府,设5京,15府,52州,130县。今黑龙江境内共有上京龙泉府(今宁安市东京城),领龙、湖、渤3;率宾府,治今东宁县大城子古城,领华、益、建3;东平府,在今兴凯湖一带,领伊、蒙、沱、黑、比5;铁利府,治今依兰县城西牡丹江西岸、松花江南岸的马大屯,领广、汾、蒲、海、义、归6州摸卜领府,治今阿城,领莫)、高二州。此外,还有怀远府、安远府等府、州。后唐庄宗四年(926)渤海国被契丹所灭,前后存续约220余年。

  开元十年(722)唐玄宗任命黑水鞋鞍首领倪属利稽为勃利州(今俄哈巴罗夫斯克)刺史。十三年置黑水军,十四年置黑水都督府。初隶幽州都督,后改由平卢节度使节制。约于元和十年(875)前后解体,存续约90年。至晚在唐贞元九年,为了加强对黑龙江西都室韦地区的统治,唐朝政府又在室韦族聚居区域设置了室韦都督府,隶属于平卢节度使,管辖室韦诸部,前后存续约100余年。

  辽代黑龙江西部地区归上京道泰州管辖,东部地区归五国部节度使管辖。五国部节度使驻五国头城(今依兰县),属东京道黄龙府都部署司,重熙四年(1037)设立。此外,还在渤海故地建立了东丹政权。

  辽天庆五年(11巧年)正月,女真人首领完颜阿骨打于今阿什河畔的阿城白城建立了政权,国号大金,改元收国,金代黑龙江地区为上京路,下辖蒲与、胡里改、恤品、合懒、耶懒等路,另外还有易苏馆、会宁府、肇州、隆州、信州、泰州等设置。

  上京路西抵嫩江流域,以东北路界壕边堡与乌古敌烈接壤,北达外兴安岭,东北至鄂霍茨克海及库页岛,东邻日本海,南抵信州(今吉林怀德县)与咸平路相邻。上京路路治为今阿城以南的白城,金初称“内地”,天眷元年(1138)改称上京。海陵王贞元元年(1153)迁都燕京,削上京称号,只称会宁府。会宁府辖肇州一州,会宁、曲江、宜春三县。

  金末,随着蒙古族的兴起,辽东宣抚使蒲鲜万奴于贞佑三年(1215)叛金自立,国号大厦,改元天泰,贞佑五年自称东夏国。元太宗五年(1233),存在19年的东夏国灭亡。整个金朝共存在120(11151234)

  元代黑龙江西部和北部地区属开元路管辖,东部地区属水达达路管辖。二路均隶辽阳行中书省。开元路沿袭东夏国旧制,初治依兰附近,太宗七年(1235)废路为府,移治黄龙府(今吉林省农安县),至元二十三年(1286)复升为路。三十一年(1294)在金代肇州故址设肇州,翌年又设立肇州蒙古屯田万户府,直隶于辽阳行中书省。开元路南抵长白山与高丽相接,北逾黑龙江达外兴安岭,东达海。水达达路则为皇庆元年(1312)以后由开元路析置。辖地东临日本海,南起图们江流域,北至黑龙江和库页岛,西南与开元路东境相接。路治当在金上京城内或距此不远。下辖胡里改斡朵怜、桃温、脱斡怜、李苦江5个军民万户府。元朝政府还在黑龙江下游奴儿干地方的特林设立了东征元帅府,管辖和镇守黑龙江和库页岛一带的军政机构。同时还于黑龙江下游设了吾者、野人、乞烈迷等军民万户府,于黑龙江中游设立了塔海万户府等。另外还设置了水达达路屯田总管府的总管屯田机构及肇州屯田万户府和蒲与路屯田万户府。

  明初,黑龙江归辽东都司所辖。永乐七年(1405)设立奴儿干都司,治所在黑龙江下游东岸恒滚河(今阿姆贡河)的特林(今俄罗斯蒂尔)地方。黑龙江则归奴儿干都司管辖。奴儿干都司是明朝设置在东北边疆的最高机构,共设384卫、244户所、7地面、7站、1寨,简称384卫,统称423卫所。在黑龙江、乌苏里江及以东滨海地区和图们江流域的卫所共188个。(未完待续)

     《黑龙江史志》2004.1  柳成栋   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哈尔滨 150001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