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史/志 >> 澳门
胡荣荣:回归以来澳门中小学的国情教育:发展与经验
发布时间: 2020-06-17    作者:胡荣荣    来源:国史网 2020-03-25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增强香港、澳门同胞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对澳门同胞,特别是中小学生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的培养,深深植根于其对国家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地理等相关知识的学习之中。因此,在澳门开展国情教育是增强澳门中小学生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的基础和关键。回归以来,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以下简称特区政府)高度重视对中小学生的国情教育,为开展国情教育奠定了重要制度基础;通过加大资源投入,鼓励学校从课堂内外的教学和活动等多方面系统地深化学生对祖国的认知,培养学生爱国爱澳的家国情怀。本文尝试对回归以来澳门中小学国情教育的发展历程做出梳理,以总结特区政府在这方面积累的宝贵经验。

  澳门中小学国情教育法制基础的奠定 

  历史上,澳葡统治时期以私立教育为主体,澳葡当局长期对华人教育采取不干预政策,直到1991年才颁布《澳门教育制度》。(《澳门问题读本》,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第288—289页。)1999年澳门回归后,增强澳门同胞的国家认同提上特区政府的议事日程。特区政府十分重视国情教育,在施政方针、法律法规、教育发展规划、教师培养等方面打下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在施政方针层面,特区政府不断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国情教育。在《2000年财政年度施政报告》中,特区政府提出:“澳门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爱国主义和公民意识应在整个教育领域内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切实的推行”,“政府当致力弘扬中华文化,培养市民爱国爱澳的情怀”。(何厚铧:《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二零零零年财政年度施政报告》,第7、8页,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入口网,https://www.gov.mo/zh-hant/wp-content/uploads/sites/4/2017/11/cn2000_policy.pdf,2019年8月10日。)在《2005年财政年度施政报告》中,特区政府提出了更具体的国情教育方案,即“大力培养青少年的爱国爱澳情操,加强‘一国两制’和基本法,以及中国历史文化的教育,增进他们的国家民族身份认同”。(何厚铧:《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二零零五年财政年度施政报告》,第17页,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入口网,https://www.gov.mo/zh-hant/wp-content/uploads/sites/4/2017/11/policy05_cn.pdf,2019年11月21日。)在《2010年财政年度施政报告》中,特区政府除致力于弘扬爱国爱澳精神外,还将国情教育与澳门人才发掘培养联系起来,使“一国两制”等伟大事业能薪火相传。(崔世安:《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二零一零年财政年度施政报告》,第14页,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入口网,https://www.gov.mo/zh-hant/wp-content/uploads/sites/4/2017/11/cn2010_policy.pdf,2019年11月21日。)近年来,特区政府不断在施政方针中强调国情教育建设,力促国情教育与澳门“一个中心、一个平台”建设、国家“十三五”规划、“一带一路”倡议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和各项区域合作机制的相互配合。

  特区政府重视国情教育的法制保障,回归20年来已初步建立起一套较为系统的国情教育法制体系。2003年,特区政府对1991年颁布的《澳门教育制度》进行修订,教育暨青年局草拟了《澳门教育制度修改建议》,并于6月30日向社会公布,通过各种形式征求教育界和市民的意见,引起澳门社会的广泛关注。(《澳门特别行政区教育情况简介》,教育部网,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998/200507/10294.html,2019年7月21日。)2004年3月,特区政府以法律草案的形式公布了《〈澳门特别行政区教育制度〉法律草案咨询意见稿》,展开第二阶段的咨询工作。(《2005澳门年鉴》,第279页,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网,http://yearbook.gcs.gov.mo/uploads/yearbook_pdf/2005/myb2005cPA02CH08.pdf,2019年7月21日。)2006年,特区政府颁布《非高等教育制度纲要法》,成为澳门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非高等教育制度纲要法》明确将爱国爱澳和“培养其对国家和澳门的责任感”确定为教育总目标之首位,从立法角度将民间的自觉行动转化为法律要求。具体而言,小学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基本的公民意识,养成其爱自己、爱他人、爱澳门、爱国家及爱大自然的情怀”;初中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自尊感,使其乐观进取,关心他人及澳门和国家的发展,热心参与社会,关注生态环境”;高中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增进学生的国家观念、全球视野及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其对澳门的了解和归属感,使其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非高等教育制度纲要法》,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印务局网,https://bo.io.gov.mo/bo/i/2006/52/lei09_cn.asp,2019年11月21日。)为落实《非高等教育制度纲要法》的规定、持续优化澳门学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2014年6月,特区政府正式公布《本地学制正规教育课程框架》,成为澳门学校课程的纲领性文件。它规范了学校各教育阶段的学习领域和科目设置,其中品德与公民课是小学、初中及高中必须开设的。(《本地学制正规教育课程框架》,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印务局网,https://bo.io.gov.mo/bo/i/2014/26/regadm15_cn.asp,2019年7月21日。)为与之相配合,2015年7月,特区政府公布的《本地学制正规教育基本学力要求》规定,学生在完成各教育阶段的学习后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不仅包括基本的知识、技能、能力,还包括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基本学力要求是指由政府制定的、要求学生在完成各教育阶段的学习后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参见《本地学制正规教育基本学力要求》,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印务局网,https://bo.io.gov.mo/bo/i/2015/29/regadm10_cn.asp,2019年11月21日。)以课程框架、基本学力要求为方向的澳门课程改革从此迈向新阶段。

  在法制逐渐健全完善的基础上,特区政府还通过制定教育发展规划,为中小学国情教育提供指引。2011年,特区政府公布的《非高等教育发展十年规划(2011—2020年)》,为此后十年描绘教育蓝图,明确要“加强品德与公民教育,协助学生建立正面的价值观,加强其对国家、澳门的认识和认同,培养良好的品德、公民意识和爱国爱澳的情怀”。(《〈非高等教育发展十年规划(2011—2020年)〉全文》,第74页,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暨青年局网,http://mirror1.dsej.gov.mo/dsej/magazine/dsej_book/2011/72c.pdf,2019年7月21日。)2013年,特区政府公布的《澳门青年政策(2012—2020)》的基本政策即包括“培养青年对社会、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了解并尊重自己的国家和文化”(《澳门青年政策(2012—2020)》,第11页,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暨青年局网,http://www.dsej.gov.mo/youthpolicy/doc/policy-c.pdf?timeis=Tue%20Aug%2006%2009:43:14%20GMT+08:00%202019&&,2019年7月21日。),不断加强青年对国家认同的教育。

  为保障中小学国情教育的顺利开展,特区政府不断加强教师职业发展保障体系建设。其中,以2010年颁布的《非高等教育公立学校教师及教学助理员职程制度》(《非高等教育公立学校教师及教学助理员职程制度》,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印务局网,https://bo.io.gov.mo/bo/i/2010/36/lei12_cn.asp,2019年11月21日。)和2012年颁布的《非高等教育私立学校教学人员制度框架》(《非高等教育私立学校教学人员制度框架》,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印务局网,https://bo.io.gov.mo/bo/i/2012/12/lei03_cn.asp,2019年11月21日。)为标志,为教师职业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为中小学国情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意义深远。 

  课堂上的“三位一体”:设置课程“底线”、教材建设和教师培训

  由于历史原因,澳门非高等教育(包括学前、小学、中学和特殊教育)长期以私立学校为主体。据教育暨青年局有关非高等教育方面的统计资料显示,“2000/2001学年,澳门共有113间学前、小学、中学和特殊教育的学校,96间为私立学校,当中81间已纳入公共学校网,占私立学校总数的84.4%。若不计算特殊教育学校,全澳提供学前、小学和中学教育的学校有107间,91间为私立学校,当中76间已纳入公共学校网,占私立幼小中学校总数的83.5%”。(《2002澳门年鉴》,第241页,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网,http://yearbook.gcs.gov.mo/uploads/yearbook_pdf/2002/myb2002cPA02CH07.pdf,2019年7月21日。)学校制度与学校管理多样,各校在办学理念、教育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呈现多元化的样态。对特区政府而言,设置课程“底线”标准并加强相关建设是国情教育的关键。回归以来,特区政府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和教师培训来保证国情教育的教学质量,将国情教育全方位、有计划、有层次地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中。

  (一)设置课程“底线”

  课堂教育是国情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可让学生全面认识国家的历史、地理、法律和文化等。品德与公民课全面系统地承载着国情教育的功能,此外,历史和地理、语文、艺术课程也有此功能。课程和基本学力依年级而编制,系统地、循序渐进地深化学生对祖国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爱国爱澳情怀。特区政府设置课程框架和基本学力要求这一“底线”,是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一次重要转变,改变了过去私立学校享有绝对课程自主权的状况,增强了特区政府在课程管理领域的影响力,保证了国情教育的质量。

  品德与公民 一方面,特区政府在国情教育时间上做出了明确要求。2014年,特区政府颁布了《本地学制正规教育课程框架》,规定澳门小学、初中和高中必须设有教学活动时间不少于8320分钟、8240分钟和3720分钟的品德与公民课。(《本地学制正规教育课程框架》,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印务局网,https://bo.io.gov.mo/bo/i/2014/26/regadm15_cn.asp,2019年7月21日。)另一方面,特区政府在基本学力要求上做出了明确规定。小学阶段课程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爱国家、爱澳门的情感,使其能珍惜和重视祖国、民族和澳门的优秀文化传统,认识自己的国民身份”等内容。基本学力要求的具体内容包括“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理解其基本含义,会唱国歌;知道澳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知道中国的重要城市和地方;知道中国的重大节日和主要习俗;对中国其他地区儿童的学习和生活能感兴趣;知道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能了解中华文化的主要特点及其应发扬和反思之处;知道中国不但人口众多而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知道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认识自己的国民身份;关心国家的发展、变化以及所面临的挑战;知道中国发展的重大成就,并为此感到自豪;初步了解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关心内地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愿意为有需要的儿童提供帮助。(《澳门特别行政区社会文化司司长办公室第19/2016号社会文化司司长批示》,第175、180—181页,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印务局网,https://images.io.gov.mo/bo/i/2016/09/despsasc-19-2016.pdf,2019年7月21日。)初中阶段课程目标包括“增进学生对家庭和学校的归属感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培养他们爱国爱澳的情怀”等内容。基本学力要求的具体内容包括“能了解澳门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一国两制’的内涵和意义;能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内容、意义和作用;能理解澳门居民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能认识中国的政治体制;能基本了解和体会到中国改革开放的意义、取得的主要成就及遇到的困难;能认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影响和作用”;能了解澳门和内地相互依存的关系。(《澳门特别行政区社会文化司司长办公室第56/2017号社会文化司司长批示》,第779、782页,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印务局网,https://images.io.gov.mo/bo/i/2017/26/despsasc-56-2017.pdf,2019年7月21日。)高中阶段课程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关心澳门及国家发展的意识”等内容。基本学力要求的具体内容包括“能了解我国最高权力机构、政党和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能关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并了解参与国家管理事务的途径;能了解国家发展存在的重要问题以及发展的前景”,“能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中关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等方面的主要内容”等。(《澳门特别行政区社会文化司司长办公室第55/2017号社会文化司司长批示》,第695、697—698页,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印务局网,https://images.io.gov.mo/bo/i/2017/26/despsasc-55-2017.pdf,2019年7月21日。)

  历史和地理 《本地学制正规教育课程框架》对此前各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做了较大调整,历史和地理在初中、高中均成为必修课程。小学的历史和地理课程包含在常识科目之中,课程目标包括“让学生了解澳门和中国的历史传统与社会文化”等内容。(《澳门特别行政区社会文化司司长办公室第19/2016号社会文化司司长批示》,第183页,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印务局网,https://images.io.gov.mo/bo/i/2016/09/despsasc-19-2016.pdf,2019年7月21日。)初中、高中的历史和地理课程内容包含在社会与人文科目中。初中历史和地理课程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对本土与国家的归属感”等内容,高中历史和地理课程目标包括“建构对于本土和国家的关怀与归属感”等内容。(《澳门特别行政区社会文化司司长办公室第69/2018号社会文化司司长批示》,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印务局网,https://bo.io.gov.mo/bo/i/2018/22/despsasc_cn.asp#69,2019年7月21日。)这些规定保证了学生受到完整、系统的中国历史和地理教育,为中小学校开展国情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持。

  语文 《本地学制正规教育课程框架》规定,第一语文即教学语文为中文的,必须包括普通话。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教学活动时间分别为49920—83200分钟、20600—37080分钟、18600—26040分钟。(《本地学制正规教育课程框架》,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印务局网,https://bo.io.gov.mo/bo/i/2014/26/regadm15_cn.asp,2019年7月21日。)中小学语文课程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热爱中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文化、爱国爱澳等内容。

  艺术 特区政府规定,中小学均须开设艺术类课程,课程涵盖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目标包括了解中国文化等内容。

  为将课程“底线”设置落到实处,特区政府采取了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的方法。按照2015年公布的《本地学制正规教育基本学力要求》规定,自2016/2017学年“之首日起在小学教育阶段一至三年级实施”,并自2017/2018学年“之首日起在小学教育阶段各年级实施”;自2017/2018学年“之首日起在初中教育阶段一年级实施,并逐年向上延伸一个年级”;自2017/2018学年“之首日起在高中教育阶段一年级实施,并逐年向上延伸一个年级”。(《本地学制正规教育基本学力要求》,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印务局网,https://bo.io.gov.mo/bo/i/2015/29/regadm10_cn.asp,2019年11月21日。)

  (二)积极推进本地教材建设

  从历史上看,澳葡当局没有介入教科书事务。同时,由于澳门地方小、人口少,教科书市场小,难以吸引优秀出版机构为澳门编印各科目的教材。因此,长期以来,澳门中小学校的课程均使用外地教材,以致教材种类五花八门,缺乏真正适合本地的教材,这一状况不利于保证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质量。在某种程度上说,教材问题成为限制澳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瓶颈。为帮助学校更好地落实课程框架和基本学力要求的内容,特区政府系统地开发具有本地特色、适应教育发展需要的本地教材,在推进教材建设上有较大的创新。

  出版从小学到高中的品德与公民课程教材 为推动品德与公民课程的建设,持续优化教学资源,特区政府教育暨青年局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共同编制了小学品德与公民教材。2008年,该教材试行版出版,2009/2010学年推出了该教材的初中部分,2010/2011学年推出了高中部分。该试行版教材整合了中国历史、地理和文化等内容,突出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是澳门本土参与开发的第一套全面覆盖小学到高中的品德与公民课程教材,打破了澳门长期依赖外来教材、本地教材质量参差不齐的局面,成为澳门最有影响的品德与公民课程教材,为学校进行系统性的国情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撑,对澳门加强国情教育意义深远。随着时代发展,试行版教材的一些内容已不合时宜。为此,特区政府收集有关意见和建议,于2014年对试行版小学教材进行修订,“修订版于2016/2017学年正式推出使用,现已有40间学校选用该教材,使用率约占全澳小学的七成”。(统计时间截至2017年3月。参见《小学〈品德与公民〉教材修订版推出 教青局举办培训课程》,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暨青年局网,https://portal.dsej.gov.mo/webdsejspace/internet/Inter_main_page.jsp?id=59713,2019年7月21日。)2019年,新版《品德与公民》教材已完成修订。(《20年,澳门教育与祖国同行》,《中国教育报》2019年12月20日。)经修订的初中品德与公民教材,使用率约七成。(《新学年小学额趋紧张》,《澳门日报》2018年8月31日。)

  出版历史和常识课程教材 特区政府积极加强中国历史教育,努力推进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工作。2018年,教育暨青年局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编写出版的历史教材成为澳门初一及高中课程的必修教材。2019年9月,双方合作又推出适合初二及高中的选修教材,目前澳门有九成以上中学在使用此教材。(《教局:九成中学用新历史教材》,《澳门日报》2019年9月23日。)常识是澳门小学十分重要的科目,而澳门又没有与新的基本学力要求配套的教材,因此,2016年,教育暨青年局委托澳门科学技术协进会编写澳门小学常识教材。(《关于委托澳门科学技术协进会编写小学常识教材的说明(更新版)》,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入口网,https://www.gov.mo/zh-hans/news/133100/,2019年11月21日。)目前,部分教材已面世并供学校选用。

  (三)大力推动教师培训

  从事国情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国情教育的质量。因此,特区政府通过举办不同教育阶段各学科的教师培训、研习交流及课程发展座谈会、讲座等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专业培训计划 为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进一步优化学校的师资队伍,2004年启动的澳门“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将澳门中小学的骨干教师送至北京、南京等地进行培训。至2009年,澳门中小学数学、地理、科学、自然等学科,甚至幼儿园的骨干教师,基本上都到内地轮训了一遍。(《澳门教育:书写“一国两制”传奇》,《光明日报》2019年12月7日。)在使用新教材后,教师培训尤为重要。特区政府结合新教材的使用对教师进行系统深入的培训,有关教师培训课程包括“中学品德与公民科教师培训课程”和“品德与公民科教学实例分享会”等。(《关于立法会麦瑞权议员书面质询的答覆》,第95页,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会网,http://www.al.gov.mo/uploads/attachment/2019-01/571715c356ba8c8c91.pdf,2019年11月21日。)

  研习交流活动 内地优秀教师赴澳门交流计划“从2008/2009学年开始实施,至今已有10个学年。先后来澳的内地优秀教师,已达到224人次”。(《落实课程改革 建立教研机制 教青局举办“内地优秀教师来澳交流计划十周年分享会”》,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暨青年局网,https://portal.dsej.gov.mo/webdsejspace/internet/Inter_main_page.jsp?id=67539,2019年11月21日。)内地优秀教师为澳门中小学的中文、数学、历史和地理课程培养了学科带头人,提升了澳门地区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同时,自1996年开始实施的“教学设计奖励计划”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及澳门优秀教师团队的建设。(《教青局举行“教学设计奖励计划”颁奖典礼》,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暨青年局网,https://portal.dsej.gov.mo/webdsejspace/internet/Inter_main_page.jsp?id=65661,2019年11月21日。)特区政府还实施了“品德与公民科骨干教师基本法研习计划”(《品德与公民科骨干教师基本法研习班结业》,澳门基本法推广协会网,http://www.basiclaw.org.mo/index.phpp=3_1&art_id=981&lang=1,2019年11月21日。),举办“澳门基础教育学校历史教师国情研修班”,(《薛晓峰与澳门有关历史教师座谈交流》,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网,http://www.zlb.gov.cn/2018-10/12/c_129970021.htm,2019年11月21日。)“教学人员学习及弘扬中国历史文化”(《学校发展计划资助明起申请》,《澳门日报》2018年12月21日。)等项目,培养了教师的家国情怀,持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持续推行多元化的课外国情教育活动

  为了丰富教学形式,特区政府和相关社团开展了一系列国情教育活动,以加强中小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下简称《澳门基本法》)以及中国历史、文化、国防、外交等知识的理解,增强其国家意识和培育其爱国精神。

  (一)常规国情教育活动

  澳门素有“社团社会”之称,其社团组织十分发达,回归以来特区政府联合澳门妇女联合总会、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澳门中华新青年协会、澳门少年飞鹰会、澳门基本法推广协会等社团持续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以不同方式深化中小学生对国家的认识。例如,针对小学生的活动有小学生与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澳门部队文艺表演。针对中学生的活动有小飞鹰爱国爱澳教育营计划、国防教育营、中学生户外教育营、国情教育培训课程、澳门青年学生军事夏令营、中学生普及艺术教育计划等。“自2005年举办首届澳门青年学生军事夏令营以来,已有1800多名澳门中学生走进驻澳门部队,体验火热军营生活,学习国防知识”。(《第十五届澳门中学生军事夏令营开营》,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网,http://www.zlb.gov.cn/2019-07/25/c_1210213591.htm,2019年11月21日。)至2018/2019学年,国防教育营培训学生超过39000人次。(《十年施政 行稳致远——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三及第四届政府施政总结》,第72页,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施政报告网,https://www.policyaddress.gov.mo/policy/download/2019Summary_c.pdf,2019年11月21日。)此外,澳门青少年国情研习班、京港澳学生交流夏令营、京澳小学生交流营、推广外交知识系列活动、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澳门部队氹仔军营开放活动等也为澳门中小学生的国情教育提供了平台。

  自2007年特区政府成立教育发展基金以来,推出了“认识祖国、爱我中华”学习之旅、“传承中华文化”等国情教育项目,帮助中小学生加深了解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当代中国的发展状况,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2016年,特区政府又推出“千人计划”活动,助力澳门青年走进内地,深度了解国情。教育暨青年局、法务局、民政总署以及相关社团还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各类活动,通过讲座、参观、体验、比赛、游戏、写作、演讲、培训、图片展、宣传片、园游会等形式加深中小学生对“一国两制”、《宪法》和《澳门基本法》以及国情的理解与认知,培养学生的爱国爱澳情怀。此外,澳门还通过进一步加强与内地的教育交流及合作来促进澳门中小学的国情教育,截至2019年10月,澳门有53所学校与内地缔结超过250对姐妹学校。(《澳门教育暨青年局局长老柏生:将“爱国爱澳”编进学生教材》,《广州日报》2019年12月16日。)

  (二)与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同频共振的活动

  除开展常规国情教育活动外,特区政府每年还根据国家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来安排澳门的相关国情教育活动,这是对澳门中小学国情教育的重要补充。

  《澳门教育年鉴》和《教育暨青年局年刊》对2010年以来澳门与国家同频共振的国情教育活动做了详细统计。2010年借上海举办世界博览会的机会,澳门教育发展基金通过“学生体验活动”资助计划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感受祖国的富强和各地文化,相关的总资助金额约716万澳门元,资助师生2176名。(《2010年澳门教育年鉴》,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暨青年局网,https://portal.dsej.gov.mo/webdsejspace/internet/Inter_main_page.jsp?id=43780,2019年11月21日。)2011年6—8月,共有1050名学生参加了澳门教育暨青年局举办的“辛亥革命百年回顾”系列活动。(《2011教育暨青年局年刊》,第33页,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暨青年局网,http://mirror1.dsej.gov.mo/dsej/magazine/dsej_book/2011/23c.pdf,2019年11月21日。)2014年适逢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教育暨青年局组织了约2600名学生参与“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学界大汇演系列活动”。(《2014年澳门教育年鉴》,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暨青年局网,https://portal.dsej.gov.mo/webdsejspace/internet/Inter_main_page.jsp?id=53878,2019年11月21日。)2015年教育暨青年局“与社会文化司司长办公室及高等教育辅助办公室于9月18日举办‘烽火岁月——中国人的抗战记忆’电视及网上直播节目,节目同时在澳视澳门、澳门资讯以及澳视高清三个电视台作现场直播。澳门多个青年社团代表、高等院校学生及非高等教育学校校长及学生超过400人出席了活动,同时有近80%的非高等教育学校组织学生在校内收看直播节目”。特区政府还举办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包括‘抗战时期的澳门华人社会和教育’、‘抗战时期澳门未沦陷之谜’和‘抗日时期澳门教育的光辉一页’讲座,参与师生共353人次。10—12月期间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学校巡回图片展,33所学校,约20,000多名学生参与”。(《2015年澳门教育年鉴》,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暨青年局网,https://portal.dsej.gov.mo/webdsejspace/internet/Inter_main_page.jsp?id=54775,2019年11月21日。)2016年11月至2017年9月,教育暨青年局举办的“穿越丝路回望澳门,传承文化共图发展——‘一带一路’主题图片展”,共有45所学校、约3万人次参与。(《2017年澳门教育年鉴》,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暨青年局网,https://portal.dsej.gov.mo/webdsejspace/internet/Inter_main_page.jsp?id=64217,2019年11月21日。)2018年4月15—30日,特区政府和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联络办公室联合主办了“国家安全教育展”,教育暨青年局组织了70个学校、超过4000名老师和学生参观了展览,不仅使教师在参观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相关知识和教学资源,充实其课堂教学,同时也使学生对国家安全有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关于立法会麦瑞权议员书面质询的答复》,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会网,http://www.al.gov.mo/uploads/attachment/2018-05/441525b0e5c713b983.pdf,2019年11月21日。)

  (三)关于国旗、国歌、国徽的教育

  特区政府十分重视对国旗、国歌、国徽等国家标志的教育,以仪礼感化人心,这成为培育中小学生国家认同的重要内容。

  2000年,澳门回归祖国不久,教育暨青年局“编辑出版了《国旗、国徽、国歌、区旗、区徽》教材,并附光盘资料,提供给所有学校使用”。(《澳门:国民教育在课堂上更在生活中》,《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5月9日。)2001年,在一般课程推广方面,教育暨青年局“在课改网页上增加国旗、国徽、区旗、区徽等内容,并把小学课程文件网页化,方便教师查看”。(《2002澳门年鉴》,第242页,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网,http://yearbook.gcs.gov.mo/uploads/yearbook_pdf/2002/myb2002cPA02CH07.pdf,2019年11月21日。)2017年11月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决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三中增加全国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三所列全国性法律的决定》,《人民日报》2017年11月5日。)为此,特区政府启动了本地立法工作,提出了《法案·修改第5/1999号法律〈国旗、国徽及国歌的使用及保护〉》,建议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纳入本地学制正规教育的中小学教育,组织学生学唱国歌,教育学生了解国歌的历史和精神内涵,遵守国歌奏唱礼仪。2019年1月24日,澳门特区立法会细则性讨论并表决通过了这一法案。(《法案·修改第5/1999号法律〈国旗、国徽及国歌的使用及保护〉》,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会网,https://www.al.gov.mo/zh/law/lawcase/346,2019年11月21日。)与此同时,特区政府还通过举办“国防教育营”“国旗下的说话——国旗手训练营”和“澳门非高等教育教职员细说国旗·国歌情活动”等,让学校教职员及学生加深对国旗、国歌和国徽的历史、内涵以及升旗仪式的认识。此外,澳门教育发展基金通过专项资助,为尚未具备升挂国旗和开展升旗仪式条件的学校提供资助及技术支援,协助学校设置、优化相关升挂国旗设施。2018年实现全澳所有学校升挂国旗全覆盖,并于2019年成立了首支“澳门学界升旗队”。(《澳门教育暨青年局局长老柏生:将“爱国爱澳”编进学生教材》,《广州日报》2019年12月16日。)

  回归以来澳门中小学国情教育的经验

  2018年,澳门大学中国历史文化中心“发布‘澳门中小学生中国历史文化认知指数’。这项研究针对澳门14所中小学的1700多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和综合评估,发现澳门小学生的国家认知指数为78分,初中生为71分。指数为百分制,50分以上即为正面认知”。(《澳门:国民教育在课堂上更在生活中》,《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5月9日。)据澳门中华学生联合总会和澳门青年研究协会开展的“2018年度澳门中学生国民身份认同调查”,近八成澳门中学生对“我是中国人”的表述持肯定态度。七成澳门中学生对“中国人身份对自己来说很重要”这一表述持肯定态度。(《近八成中学生:我是中国人》,《澳门日报》2018年9月4日。)回归以来,特区政府在中小学国情教育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为国情教育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

  回归以来,特区政府积极参与教育发展事务,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澳门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财政保障。“从1999年至2018年,澳门经济总量(GDP)由518.7亿元(澳门元,下同)增加到4446.7亿元,实际年均增长率达到7.7%;人均GDP由1.5万美元提高到8.3万美元。至2018年底,累计财政盈余达到5056亿元,外汇储备1636亿元,分别是1999年的193倍和6.2倍”。(傅自应:《盛世莲花别样红——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求是》2019年第23期。)1999/2000学年,免费教育津贴开支就有3.7亿澳门元,至2018/2019学年增至约26.0亿澳门元。自2007/2008学年起,澳门就已经对正规教育内的15个年级全面实施免费教育,成为中国首个提供15年免费教育的地区。(《澳门教育暨青年局局长老柏生:将“爱国爱澳”编进学生教材》,《广州日报》2019年12月16日。)此举确保了澳门中小学生获得公平受教育的机会,使家境困难的学生也能接受国情教育。

  与此同时,免费教育也扩展至私立学校。2006年《非高等教育制度纲要法》颁布实施后,“非高等教育分为正规教育和持续教育两种类型。正规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特殊教育;持续教育则包括家庭教育、回归教育、小区教育、职业培训以及其他教育活动。职业技术教育只在高中阶段开设,可同时在正规教育和回归教育中实施。澳门的学校系统由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组成,并由公立学校和接受资助、提供免费教育的私立学校组成免费教育学校系统”。“澳门的私立学校分为本地学制和非本地学制两类;不牟利的本地学制私立学校,可申请加入免费教育学校系统”。根据教育暨青年局统计数据显示,“2018/2019学年,澳门共有77所学校,其中公立学校10所,私立学校67所;67所私立学校中,开办正规教育学校共有64所,只开办回归教育的学校有3所;74所开办正规教育的学校(包括10所公立学校,64所私立学校),当中,67所学校属免费教育系统,7所学校属非免费教育系统,纳入免费教育学校系统的校部105个,覆盖率达94%”。(《2018年澳门教育年鉴》,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暨青年局网,https://portal.dsej.gov.mo/webdsejspace/internet/Inter_main_page.jsp?id=73789,2019年11月21日。)随着特区政府对中小学经费投入的增加,澳门纳入免费教育系统的学校均须遵守共同的办学标准,有利于私立学校的规范化和专业化,提升了澳门各类学校的办学水准。

  除使免费教育扩展至私立学校外,特区政府还有序增加了各项教育津贴。特区政府为纳入免费教育学校系统的私立学校提供了免费教育津贴,对在没有提供免费教育学校就读的学生发放学费津贴,而且,这两类津贴的金额还在不断增加。据统计,2002/2003学年免费教育津贴为:每班35—45名学生的小学(预备班、小学一至三年级)是274500澳门元/班,34名学生及以下的每班津贴是(274500÷35)×班级人数。学费津贴为:小学预备班、小学每名学生2900澳门元,初中每名学生4300澳门元。(《2003澳门年鉴》,第267页,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网,http://yearbook.gcs.gov.mo/uploads/yearbook_pdf/2003/myb2003cPA02CH07.pdf,2019年11月21日。)2018/2019学年免费教育津贴为:小学1050340澳门元/班,初中1286500澳门元/班,高中1463400澳门元/班。学费津贴为:小学每名学生21320澳门元,中学(初中、高中)每名学生23800澳门元。(《2019澳门年鉴》,第254页,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网,http://yearbook.gcs.gov.mo/uploads/yearbook_pdf/2019/myb2019cPA01CH14.pdf,2019年11月21日。)从2009/2010学年开始,特区政府还推出了书簿津贴,向每位就读正规教育的澳门学生发放1500澳门元。(《2010澳门年鉴》,第285页,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网,http://yearbook.gcs.gov.mo/uploads/yearbook_pdf/2010/myb2010cPA02CH08.pdf,2019年11月21日。)2019年6月,特区政府调整了“每一学校年度给每名学生的书簿津贴金额”,规定“每一学校年度发给每名学生的书簿津贴金额”提高到小学教育的2900澳门元和中学教育的3400澳门元。(《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办公室第107/2019号行政长官批示》,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印务局网,https://bo.io.gov.mo/bo/i/2019/27/despce_cn.asp#107,2019年11月21日。)此外,教育财政资源的增加还包括了人力资源、设备和土地资源等方面的投入。

  2007年成立的教育发展基金积极支持、推动在非高等教育领域开展各类具有发展性的教育计划和活动,发挥对非高等教育的政策引导功能,在教师专业素养、学生综合能力、完善学校教学设施和优化课程与教学等方面投入大量资源。截至2018年底,教育发展基金投入超过64亿澳门元用于优化教育的软硬件设施。(《教育发展基金举办2019/2020学校年度“学校发展计划”资助申请说明会》,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入口网,https://www.gov.mo/zh-hans/news/229371/,2019年11月21日。)

  (二)注重整体规划和制度配套

  回归以来,特区政府不断优化教育行政管理政策,制订、修订、完善及落实相关法规,加强了教育政策、制度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课程与教学改革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本地学制正规教育课程框架》和《本地学制正规教育基本学力要求》等是特区政府整体规划的关键。将国情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中,系统地深化学生对祖国的认识,并分阶段细化澳门学生对国情的掌握标准,让中小学学校的国情教育有一个既定的清晰框架,保证教师、学生及家长清楚知道在不同阶段学习的知识点,有计划、有层次地推进,为提高国情教育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非高等教育发展十年规划(2011—2020年)》是澳门教育领域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十年规划,为澳门中小学的国情教育提供了清晰的愿景。与此相配套,特区政府重视教师培训工作,用制度保障中小学国情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在教材配套上,特区政府着力开发充分体现“一国两制”精神、适合本地特点的教材,并与时俱进更新内容,让中小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国情。

  (三)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将国情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中小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

  国情教育内容庞大,分散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和学科。澳门中小学开设的品德与公民、历史和地理、语文、艺术等课程都有国情教育的主题;周会等学校日常的教学活动信息量大、内容充实、受众多,是进行国情知识传授的良机;考察交流、专题研习和各种兴趣班等形式多样,也包含国情教育的内容。国情教育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符合中小学生每一阶段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重视国情教育和日常生活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够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将所学知识有效内化,并且在生活中付诸实践。

  在品德与公民课程中,根据特区政府的规定,小学生需要知道国旗、国徽是什么样子的,随着年纪的增长,学生还需要知道《澳门基本法》的内容、意义和作用,了解中国的政治体制等。课堂中的国情教育还配合艺术教育嵌入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历史课程中,新版教材更加注重完整性和科学性。在社会实践方面,根据学生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主题的营队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参与其中。其中,初一有小飞鹰爱国爱澳教育营计划,初二有国防教育营,初三有一些更加综合性的活动;到了高中,多数澳门学生都有机会到祖国内地参加夏令营活动,内容丰富多样,从而潜移默化地把国情教育融入中小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去。

  (四)国情教育需要良好社会氛围和各方面共同参与,建立多元合作、协调统一的工作机制

  回归后,特区政府依靠内地的大力支持,与社会各界共同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特区政府制定整体工作规划,成为学校和社团规划的依据,从而避免了民间社团对政府的教育施政只是零碎地理解、难以发挥积极配合作用的问题。政府机构、学校、社团等都能发挥各自优势,相互补充,从不同的层面、用不同的形式来推行国情教育,全面铺开且各有侧重。特区政府在国情教育中扮演的角色是全面的协调者、积极的推动者、资源的提供者、带头的实行者,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澳门中小学以私立学校为主体,因此,培养学生必须掌握的、各方面均可接受的国情教育内容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各方面达成共识。为此,特区政府在制定相关法律时,注重开展公开、充分的公众咨询工作,共同探讨、谋求共识,为教育制度打下良好的专业和民意基础。同时,由特区政府提供资源、鼓励和资助社团承担国情教育工作,可减轻特区政府的压力,充分发挥了传统的社团优势,这是适合澳门特区实际的办法。另外,至关重要的是,澳门中小学的国情教育具有良好的社会土壤。回归以来,特区政府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定维护《宪法》和《澳门基本法》的权威,促进澳门经济快速增长、民生持续改善、社会稳定和谐。这无疑为澳门的国情教育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据《“一国两制”综合指标民意调查报告(2017年5月)》显示,“一国两制”和爱国爱澳这两项位列澳门居民认同的核心价值的前两位。在被问及自己作为中国人是否感到自豪时,感到“非常自豪”和“比较自豪”的居民占53.8%,“尚算自豪”的居民占比31.56%,三项共占85.36%。(《“一国两制”综合指标民意调查报告(2017年5月)》,(澳门)《“一国两制”研究》2017年第3期。)这表明爱国爱澳已从个人情怀逐渐成为全社会的核心价值,从而为特区政府推行中小学国情教育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作者简介]胡荣荣,法学博士,助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当代中国研究所“一国两制”史研究中心,100009。

  [责任编辑:叶张瑜、易海涛]

  本文发表在《当代中国史研究》2020年第2期。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