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返回首页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考题选登
2015年江苏公务员政治常识习题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5/14    来源:江苏人事考试网
  字体:(     ) 关闭窗口

  为了让广大考生积极备考2015江苏公务员考试,江苏公务员考试网(js.offcn.com/)专家就政治常识做出以下答题解析: 

  1.下列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B.关于新民主主义政治,毛泽东指出,要建立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四大家族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D.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是( )。: 

  A.在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基础上,提出党在民主革命中的基本路线 

  B.写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提出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C.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形成 

  D.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3.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明确地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最主要原因是( )。 

  A.无产阶级政党 

  B.正确分析和认识中国国情 

  C.得到共产国际的指导 

  D.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4.对待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是( )。 

  A.拥护和继承毛泽东思想 

  B.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C.维护和学习毛泽东思想 

  D.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 

  5.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毛泽东果断提出了( )的重大战略决策。 

  A.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B.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改变 

  C. 反对党内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 

  D.建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 

  【中公教育专家参考答案及解析】 

  1.B 解析: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的基本内容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新民主主义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的人们在内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新民主主义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所以正确答案为B项。 

  2.B 解析:解答此题需要理解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相关背景知识。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国民革命,国民革命失败。再加上共产国际错误的城市中心论,使得中共举行的多次武装起义失败。在这样的情况下,秋收起义受挫后的毛泽东,审时度势,当机立断,放弃了进攻长沙的计划,改为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发,从而积蓄力量,再求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毛泽东相继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这就是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的形成背景,也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 

  3.B 解析:国情,泛指一国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基本情况。“认清中国的国情, 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在我国民主革命时期,因为对国情认识不清、不足甚至错误,致使革命受到挫折、损失,教训是非常深刻的。毛泽东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中,才认清了中国的国情,主要是认清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及至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和革命性质等基本问题,引导了中国人民革命走向胜利。故本题选B。 

  4.B 解析: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对待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故本题选B。 

  5.A 解析:1927年中国共产党独立(相对于第一次国共合作)领导革命武装斗争开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部分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实际出发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并最后夺取政权”的中国武装革命道路,先后创建了以井冈山和中央苏区为代表的数块革命根据地,并且粉碎了国民党军数次“围剿”,一度出现了星火燎原的大好革命形势。

    相关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