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返回首页
北大历史系
北京大学历史系
作者:    发布时间:2009/09/11    来源:北京大学网站
  字体:(     ) 关闭窗口

  

  

  机构沿革:

  该系前身可溯至1899年秋京师大学堂设立的史学堂,是近代中国最早建立的史学教育科系。1900年夏,史学堂随京师大学堂一同遭八国联军毁坏。1902年末,中国政府在恢复京师大学堂的章程中,规划设立史学目,1903年改设中国史学门和万国史学门。次年夏,京师大学堂开始进行预备科和师范馆的史学教育。1910年3月,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相当于今制本科)的中国史学门开始招生。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1912年5月改为国立北京大学。新文化运动中,北京大学的史学教育多方吸取近代世界新的科学理论、方法和知识,力求使学生获得广博的基础知识,打下厚实的学术功底,练就精深的专业能力。五四运动后,1919年8月,校评议会依新制将中国史学门改称史学系。1937年7月,北京大学史学系的建设被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所打断。部分师生随校内迁,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的相关科系合组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历史社会学系。抗战胜利后,北大史学系1946年随校北上复原。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北京大学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时,由于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一部分历史学骨干教师的汇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师资阵容进一步壮大,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益发突出。考古学专业1983年从本系分出,独立成为考古学系。该系的教师行列里,涌现过李大钊、马叙伦、马衡、朱希祖、陈寅恪、陈翰笙、陈衡哲、傅斯年、李济、董作宾、孟森、钱穆、陈垣、陈受颐、顾颉刚、邓之诚、冯家升、张星、刘崇、毛子水、姚从吾、郑天挺、翦伯赞、张政、向达、邓广铭、周一良、齐思和、杨人、邵循正、苏秉琦等著名的史学家。在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进程中,该系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具有历史目光和渊博知识的人才,成长了一批批杰出的学者、革命者、爱国志士和社会贤达。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严谨扎实的治学态度,承前启后,代代相传。

  现有专职教师68名。其中,教授33名(博士导师19名),副教授19名,讲师16名。除教书育人之外,还承担着国家级社会科学研究课题10余项,省部级课题20余项,国际合作或海外基金奖助课题6项。每年有大批学术论著发表,很多论著在国内外获奖。该系1993年创办学术刊物《北大史学》,每年出版一辑。课程门类设置齐全,分本科和研究生两个层次,可授予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本科从1994年起列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每年面向海内外招收本科生50人,硕士研究生30人,博士研究生15人,接受各种层次的进修生10余人,进修教师20余人,访问学者10余人。系图书室藏书10余万册,校图书馆所藏有关的历史书籍近百万册。每学期均聘请一些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前来举办各种专题讲座、报告,将最新的学术成果和信息传达给广大师生。在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学术环境中,努力造就目光开阔、学识渊博的优秀人才。

  该系设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室,有中国近现代史博士点。该室拥有一批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优秀学者。

  【课程设置】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国近代史文献阅读与研究、中国近代文化思想史、中国现代史文献资料及专著选读、中国现代史外文资料选读、中国现代军事史研究、现代中日关系史专题研究等。

  【名师】

  牛大勇

  学位或学历:

  牛大勇,男,19959月—20006月,在职攻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学位,20007月获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学位论文:《肯尼迪政府对华政策研究》。

  19829月—19857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19877月获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学位论文:《北伐战争时期美、日帝国主义同蒋介石集团的关系》。

  197810月—19827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本科中国史专业,19827月获北京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学位论文:《1927年南京事件前后的美国对华政策》。

  任职简历:

  200711月—20082月,日本京都大学文学综合研究科/文学部访问教授

  20065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委员

  20061月—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20051月—北京市历史学会常务理事

  20044月—中国史学会理事

  20027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

  20025月—200512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20017月—20032月,国际高等教育组织“21世纪大学联盟”经理the Universitas 21,简称“U21”)

  20012月—200210?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19997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20013月获得博士指导教师资格

  19993月—20023?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现代史教研室主任

  19987月—中美关系史专业研究委员会理事

  1998 7月—8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

  1997年—2002中国现代史学会理事

  1997 9月—19991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19971月—北京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副主任

  1995 6月—19985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主任

  1995 1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中心访问研究员

  1993 1月—12美国华盛顿威尔逊国际学术中心研究员,兼乔治·华盛顿大学欧俄欧亚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19928月—19997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198711月—198811日本创价大学客座研究员

  19858月—19927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助教、讲师

  专业特长及近期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现代政治史,特别是现代中国与美国、英国、日本等大国的政治关系等。目前正在研究冷战时期的中美关系,并致力与搜集中外政府与民间的档案文书和口述史料等原始资料。

  主要论著:

    主要论著: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Chinese Percep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The George H. W. Bush Administration: A Case Study of CAAS Scholars, The Chinese Historical Review, Volume 13, No. 1Spring 2006:161-185.

  Background Analysis: US Pressure on the Taiwan Authority to Withdraw Its Troops from the South China Border and the Offshore Islands in the Early 1960s,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Summer 2004.

  《肯尼迪政府是怎样观察和对待中苏分歧的》,《中国社会科学》(北京)2002年第2期。收入章百家、牛军主编:《冷战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7月出版。

  《北伐时期列强对华政策研究评介》(第一作者),《历史研究》(北京),2005年第3期。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编:《一九二O年代的中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9月出版。

  《影响中国前途的一次空运》,《历史研究》(北京),1995年第6期。《春秋杂志》(香港)、《侨报》(美国)、《文摘报》(北京)、《中国现代史》(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收入《跨世纪的中美关系》(赵宝煦主编),东方出版社19993月出版。又以《抗战受降之际美军援助中共的一次战略空运》为题,收入《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国史馆19973月出版;并收入陶文钊、梁碧莹主编《美国与近现代中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2月出版。

  《英国对华政策与国民革命的危机》,《历史研究》(北京),1991年第4期。

  《英国与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的缘起》,《历史研究》(北京),1990年第4期。

  《美国对华政策与四一二政变》,《历史研究》(北京),1985年第4期。

  1960年代初期の中国の核兵器開發に对するアメリカの政策》,(日本)二十世纪研究编集委员会:《二十世纪研究》第9号,京都大学出版会200812月。

  《中美关系进程中一次错失的机遇》,柯伟林、牛大勇主编《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国际化、内化与外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5月。

  《中米关系の过去と未来—日本とのかかゎりのなかで》,《京都と北京:光の交わるところ——学问知から人类知へ》,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20065月。

  《风雨话沧桑——中美关系的回顾与展望》,《医学人文演讲录》(陈晓红、刘振立、汪朝光主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3月。

  China and East Asia in Modern International History,渡边启贵编:《国际关系史の再考:アジアの视点から》,东京外国语大学大学院地域文化研究丛书,太平社印刷所,20056月。

  《缓和的触角抑或冷战的武器——美国政府20世纪60年代初期对中国粮荒的决策分析》,《世界历史》2005年第3期。收入陶文钊、姜振寰主编《美国与20世纪亚洲的冲突和战争》,重庆出版社20065月。

  《近代东アジアの国际关系の历史的特征と展望》,《现代中国事情》,创刊第1号,日本大学国际关系学部中国情报センター,2005510日。

  《论肯尼迪时期的美台关系》,《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续编,历史学卷(下),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2月。

  《美国迫使台湾当局从华南边境和沿海岛屿撤兵问题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4期。《作家文摘》20031031日第690期第5版摘登。收入牛大勇、沈志华主编《冷战与中国的周边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5月。

  《哈佛大学研究生教育调查报告》,《学术界》2003年第3期。

  《肯尼迪、赫鲁晓夫与中国的核幽灵》,载《中外学者纵论二十世纪的中国》(牛大勇、臧运祜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5月。同名讲座稿刊载于《北大讲座》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2月出版。

  《“栓紧缰绳”与“反攻大陆”:肯尼迪与蒋介石的战略之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肯尼迪政府与1961年联合国的中国代表权之争》,《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第6期简要报导。收入陶文钊、仲掌升主编《中美关系10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4月。

  《冷战国际环境与文化大革命的起源》,《二十一世纪》(香港)20006月号,第59期。转载于李丹慧编:《北京与莫斯科:从联盟走向对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月出版。《社会科学论坛》(河北),2000年第5期。

  1961年—1963年的中美大使级会谈》,《北大史学》第7辑,200010月。收入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题史稿》第2卷,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4月。

  《跨越冷战的现代东亚国际关系》,《中国评论》(香港),1998年第5期。

  《哈佛大学历史教学情况述评》,《高等教育论坛》(北京),1998年第3期。转载于《学术界》(安徽),2000年第2期。

  《不打不成交——抗战前十年间胡适与蒋介石的关系》,李又宁主编《胡适与国民党》,(美国)纽约天外出版社,19981月印行。

  Beyond The Cold War: The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Experience, and the Futur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East Asia, East Asia and The University in The 21st Century,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R.O.K. Oct. 1996; 并收入《中日韩三国关系与东北亚的和平发展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19981月。

  《武汉国民政府对日本的外交政策》,《周一良先生八十生日纪念论文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31月。

  《北京大学史学系沿革纪略(一)》,《北大史学》(北京),第1辑,19936月。另以《北京大学史学系五十年变迁(18991949)》为题收入《北大讲座》第六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月出版。

  《国民革命时期影响列强对华政策的若干因素》,《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1992年第3期。

  《英国的两手政策与省港罢工之收束》,《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1991年第2期。

  《北伐战争时期、日·米·英の国民革命に对する政策》,《辛亥革命研究》(日本),第9号,199010月。

  1927年の南京事件に関する考察》,《中国研究月报》(日本),198811月号。中文版《1927年南京事件再探讨》,载《江海学刊》(文史哲版),1989年第6期。

  《汉浔英租界事件前后武汉国民政府之对英外交》,《创大アじア研究》(日本),第10号,1989年。中文版《武汉国民政府外交两重性析论》,载《历史档案》(北京),1990年第3期。

  Seeking Conciliation between the Nationalist and the ImperialistsNegotiations between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and the British Hong Kong Government Concerning the Settlement of the Canton-Hong Kong Strike, 1925-1926”,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Orientalists in Japan, Tokyo, No. 33, 1988.

  《北伐战争时期日蒋关系的演变》,《江海学刊》(文史哲版),1987年第2期。转载于《环日本海论丛》(日本)第7号,19953月。

  《北伐战争时期美国分化政策与美蒋关系的形成》,《近代史研究》(北京),1986年第6期。转载于《中美关系史论文集》第2集,重庆出版社19885月。

  《日本帝国主义是四一二政变的直接策动者》,《北大研究生论文集》,第二辑,北京大学19845月。

  《中国的战后国际史研究》(第二作者),张海鹏主编:《中国历史学30年(1978200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0月。

  《孫中山研究に関する中国学術界の新動向》,孙文研究会编集:《孙文研究》第44号,日本神户:王子印刷株式会社20089月。

  The Traditional Spirit of PKU is Mr. De and Mr. Sc.”, Discovering Peking University: Heritage, Innovation and Impact. Edited by He Shu, May 2008, by China Publishing Group Corporation, and Beijing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张国有主编:《人文光彩,社科风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7月。《中华读书报》2008423日第8版摘登。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赵为民、郭俊玲主编:《精神的魅力200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月。

  《美国人怎么教历史》,牛大勇口述并校订,张健采访,2007530日发表于《南方周末》网站: http://www.infzm.com/culture/whjj/200705/t20070530_19396.htm

  (未经本人校订的记者采访稿以《中国和美国,谁更有历史历史教育不应该是剪辑过的》为题,发表于《南方周末》531日纸版第27页“批评”栏。本人的《更正》67日发表于该报第27页“批评”栏)。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回顾与展望》,载《中外学者纵论二十世纪的中国》(牛大勇、臧运祜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5月。

  《南京大屠杀与日军侵华暴行研究的新前沿》,《东学农民革命在东亚史上的意义》,韩国东学农民革命纪念事业会编,20029月出版。

  《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举办吴相湘教授中华现代史学术讲座》,《近现代中国的主流与领航者——庆祝吴教授相湘先生九十华诞论文集》(李又宁主编),纽约天外出版社20029月出版。

  《“史学危机”与近年来北京大学史学教育的改革》,http://www.scu.edu.tw/history/activity1.1.htm

  《束手束脚的小打小闹》,《百年潮》2001年第7期。

  《反攻大陆的梦想与美国的“限制”术》,《百年潮》2001年第5期。

  《联合国乐章中不协调的奏鸣——肯尼迪与蒋介石的关系内幕(之三)》,《百年潮》2001年第4期。

  《抗日战争与中日关系学术研讨会综述》(第二作者),《抗日战争研究》2001年第1期。

  《跨越文化鸿沟:现代东亚国际关系的历史特点和前景》,《中国大学学术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月。

  《宁静中的风雨——肯尼迪与蒋介石的关系内幕(之二)》,《百年潮》2001年第2期。

  《同舟共济还是同床异梦?——肯尼迪与蒋介石的关系内幕(之一)》,《百年潮》2001年第1期。

  《科技与开放是两大课题》,《中国市场经济报》第770期,20001223日,第8版。

  《学术环境与社会科学发展》,《学术界》(安徽)2000年第1期。

  《赫鲁晓夫为何帮中国说话—赫鲁晓夫1961年与肯尼迪会谈纪要》,《百年潮》(北京),1999年第11期。

  《信息自由与国际战略研究》,《战略与管理》(北京),1999年第3期。

  《中美关系的历史教训》,《美中社会和文化》(美国),1998年第1期。

  《美日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政策特点和背景之比较》,章长炳主编:《爱国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等1998年出版。

  《向“正统史观”发出的有力挑战》,《北大史学》(北京)第6辑,199911月;《春秋杂志》(香港),19981/2月号(第864/865期)。

  Historical Lessons on Sino-U.S. Relations”, Boston Chinese News, Dec. 19-25, 1997

  《对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再审视》,《抗日战争研究》(北京), 1997年第1期。

  ?Handbook,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Peking Universityeditor, Feb, 1997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手册》(编纂),19972月。

  《瑞典文革史国际研讨会纪略》,《中共党史通讯》(北京),1995年第10期。

  《北京大学抗日战争史国际研讨会述评》,《抗日战争研究》(北京),1995年第4期。

  《纽约国际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研讨会侧记》,《抗日战争研究》(北京), 1995年第4期。

  《周总理和邓大姐之间》,《光明日报》(北京),199237日。

  《英国弃守汉浔英租界的原因》,《民国史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10月;《民国掌故》,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5月;原载《团结报》(北京),1990818日。

  《民众自发冲占汉浔英租界始末》, 《民国史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10月;《团结报》(北京),1990811日。

  1927年南京事件之迷》,《民国史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10月;《民国掌故》,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5月;原载《团结报》(北京),1990512日。

  《顾维均争国权舌战牧野伸显》,《民国史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10月;《民国掌故》,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5月;原载《团结报》(北京),1989826日。

  《陈铭枢为美国与中共对话奔走》,《民国史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10月;《民国掌故》,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5月;原载《团结报》(北京),1989711日。

  《司徒雷登曾谋求与中共对话》,《民国史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10月;《民国掌故》,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5月;原载《团结报》(北京),198971日。

  《陈友仁与蓝普森的汉口会谈》,《民国史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10月;《民国掌故》,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5月;原载《团结报》(北京),1989314日。

  《英舰强泊西堤与省港罢工之收束》,《民国史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10月;《民国掌故》,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5月;原载《团结报》(北京),198927日。

  《英国是怎样策划武力压制省港大罢工的》, 《民国史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10月;《民国掌故》,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5月;原载《团结报》(北京),19881227日。

  著作:

    著作:

  《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国际化、内化和外化》(与柯伟林合作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5月。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简史(初稿)》(与郭卫东合作主编),20049月。

  《世界文化的东亚视角——中国哈佛—燕京学者2003年北京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8月。

  《冷战与中国的周边关系》(与沈志华合作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5月。

  《中外学者纵论二十世纪的中国》(与臧运祜合作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5月。

  《突破——我们亲历了二十年前的伟大转折》(副主编),新华出版社20011月。

  《从红军战士到军法将军》(袁光口述,牛大勇等整理撰写),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中华民国史》第二编第五卷(第二著者),中华书局,19962月。

  《五十年祭—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主编),中国工人出版社(北京),19966月。

  《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与罗荣渠合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月初版,199710月再版。

  《周恩来和他的秘书们》(口述史,第一采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

  译作:

  《近代中国与日本情况之比较》(英译汉),原作者:小列维,《日本学》,第5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5月。

  《几经风雨,艰难缔造:中曾根前首相访谈录》(日译汉),原作者:横山宏章,《日本学刊》(北京),1992年第6期。

  《中日现代化诸因素的比较研究》(英译汉),原作者:小列维,《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1月。

  《共产国际人物传记辞典》(英译汉,合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11月。

  《中国人民收回汉浔英租界前后美国对华政策电报选译》,《历史档案》(北京),1989年第4期。

  《四一二前后美国对华政策函电选译》,《历史档案》(北京),1988年第2期。

  《北伐战争发动前后美国对华政策函电选译》,《历史档案》(北京),1986年第3期。

  获奖:

  20059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三获奖人),教育部颁。

  20054月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三获奖人),北京市政府颁。

  200412月因对高等教育事业的贡献获“政府特殊津贴”,国务院颁。

  20049月获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论文二等奖(《肯尼迪政府是怎样观察和对待中苏分歧的》),北京大学颁。

  200210月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二等奖(《肯尼迪政府对华政策研究,19611963年》),北京大学颁。

  20016月获第五届北京大学学报优秀论文奖(论文《“栓紧缰绳”与“反攻大陆”:肯尼迪与蒋介石的战略之争》,《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颁。

  20009月获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论文二等奖(《哈佛大学历史教学情况述评》,《高等教育论坛》1998年第3期),北京大学颁。

  199710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学组),国家教委颁。

  19979月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教学组),北京市政府颁。

  19974月获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教学组),北京大学颁。

  19971月获韩国学研究基金奖(论文《东亚国际关系的历史特点、经验和前景》,载《中国评论》1998年第5期),韩国汉城韩国学基金会与北京大学合颁。

  19955月获第二届北京大学学报优秀论文奖(论文《英国的两手政策与省港罢工之收束》,《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颁。

  199412月获北京市高等学校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成果奖(论文《英国对华政策与国民革命的危机》,载《历史研究》1991年第4期),北京市高等教育局颁。

  199211月获光华安泰青年科研成果奖(论文《国民革命时期影响列强对华政策的若干因素》,载《北京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北京大学颁。

  19927月获全国优秀社科类畅销书奖 [著作《周恩来和他的秘书们》(第一著者)],全国书刊发行业协会颁。

  19915月获中国现代史学会第一届青年优秀论著评选论文特等奖(论文《北伐战争时期美国分化政策和美蒋关系的形成》,载《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6期),中国现代史学会颁。

  19915月获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第三届科研成果论文二等奖(论文《1927年の南京事件に関する考察》,载《中国研究月报》198811月号),北京大学颁。

  19916月获北京大学第二届青年学者优秀论文二等奖(论文《英国与门户开放政策的缘起》,载《历史研究》1990年第4期),北京大学颁。

  1989年,1990年两度国际扶轮奖,日本扶轮社颁赠。

  198810月获创价教育荣光赏,日本创价学会颁。

  19865月获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第一届科研成果论文二等奖(论文《美国对华政策与四一二政变》,载《历史研究》1985年第4期),北京大学颁。

  19873月获杨人楩教授世界史青年优秀论文奖(论文《北伐战争时期美国分化政策和美蒋关系的形成》,载《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6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颁。 

  主要学术交流经历:

    主要学术交流经历:

  2004827-30日,参加北京大学与日本河合文化教育研究所合办国际学术讨论会(京都)

  2004823-25日,主持"北京论坛"历史分会(北京)。

  2004725--29日,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联合主办"1920年代的中国"国际学术讨论会(银川)

  2004618-20日,主持北京大学、哈佛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合开国际会议:"中国的国际化进程"(北京大学)。

  2004515-523,参加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汉学系国际会议:"当中国遭遇世界:1840-2000年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变迁"(维也纳)。

  2004216-38,到香港树仁学院讲学:现代中外关系史专题。

  200426,参加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举办"纪念田余庆先生八十华诞学术研讨会"

  2004110-12日,参加中华美国学会、中美关系史学会、哈尔滨工业大学主办"20世纪美国与亚洲的冲突和战争"(哈尔滨)。

  20031212-17日,访问日本中央大学,为日本东京国际关系研究会作学术报告,并为日本东京中华民国史研究会做学术报告(东京)。

  20031210-12日,协助主办北京大学国际学术大会"世界历史中的延续与断裂"(北京大学)。

  20031129,参加北京大学、东方历史学会

  项目:

  2006年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冷战时期美国对外重大政策研究”,第三主持人,主持分项目“冷战时期美国对外重大政策研究”。

  20052006年台湾中研院委托项目:“中国大陆史学及相关刊物排序”主持人。

  20052006年北京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北京大学本科教学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召集人。

  200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博士点基金项目:“美国肯尼迪政府对华政策研究”,主持人。

  200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研究生创新工程”暑期研究生精品课项目:“全国世界史研究生精品课系列”,主持人。

  200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国际冷战中的大国战略关系研究”,第三参加者。

  20032006年北京大学“211”二期“史学创新工程”总主持人。

  20002002年北京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项目”(985)子项目:“现代史料研究中心建设”主持人。

  20012002年北京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北京大学本科教学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召集人。

  20002001年北京大学通选课:“中华民国史专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题”等课程建设立项主持人。

  2000年北京大学研究生课程“冷战时代的中国与世界”课程建设立项主持人。

  19982月美国约翰逊总统基金会研究奖助金。

  19979月—19991月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研究奖学金。

  19943月美国杜鲁门总统基金会研究奖助金。

  19942月美国肯尼迪总统图书馆基金会研究奖助金。

  19931月—12月美国威尔逊国际学术中心访问研究奖助金。 

  海外交流:

  2008

  936日,韩国首尔,东北亚历史财团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合办学术会议“东北亚史的性质”。

  714914,香港科技大学(HKUST)田家炳基金访问学者(Tin Ka Ping Fellow)。

  414416,澳门大学“冷战时期美国重大对华政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327330,韩国首尔大学PESETO(北京大学、首尔大学、东京大学人文学科)国际学术研讨会:“东亚人文学的发展与趋向”。

  2007

  111200831,日本京都大学人文学部访问教授。

  102023日,日本新泻大学国际学术会议:“东北亚地域网络的历史构成”(Historical Composition of Regional Network in Northeast Asia)。

  10310日,美国夏威夷大学东西方文化中心学术会议:“跨国史的编纂——东亚三国的共同历史教科书的问题”。

  91317日,意大利罗马佛罗伦萨大学政治学系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罗马大学东方学院工作访问。

  815913,德国爱兰根大学(Universitat Erlangen-Nurnberg)历史学系访问研究。法兰克福大学汉学系工作访问。

  62674,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国际学术圆桌会:“冷战在亚洲”,马来西亚吉隆坡华人侨社研究中心讲座。

  2006

  11232007223,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LSE)访问研究员。期间应邀参加了U of Bristol关于中国海关史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92730日,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后冷战史学(Post Cold War Historiography)”国际学术研讨会。

  7511日,美国康乃尔大学合作交流研讨会:For the Future of US-China Relations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APS-Beida Coopreation

  62973,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学院讲学。

  62528日,二十世纪中国史学会(HSTCC)“18502000年中国民族与国家”(Chinese NationChinese State,1850-2000),提交论文(新加坡)。

  2005

  121320日,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国际研讨会“从京都到北京——人文之光的交汇”。

  106109,韩国哈佛燕京校友会国际学术研讨会:“East Asia in Globalization: Conflicts and Compromises,首尔大学。

  736日,第20届世界历史科学大会(The 20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Historical Sciences, Sydney),澳大利亚悉尼。

  32545,美国洛衫矶、芝加哥,参加湖林学院国际学术讨论会:“Changing Perspectives on China: New Debates, Approaches, and Challenges in 21st Century Asian Studies”。

  2004

  1238日,参加日本県立长崎シーボルト大学举办的“岐路に立つ日中关系の改善方策の共同研究”国际研讨会。

  10211120,日本中央大学法学部讲学。

  91520日,参加国际关系史学会(Commission of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2004年度东京会议:“国际关系史の再考:アジアの视点から”(东京外国语大学承办)。

  82730日,参加北京大学与日本河合文化教育研究所合办的第三届学术研讨会(日本京都)。

  515523,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汉学系国际会议:“当中国遭遇世界:1840年—2000年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变迁”。

  2003

  121117日,赴日本中央大学访问研究。

  61725日,二十一世纪大学联盟文科院长会议(英国格拉斯哥大学)。

  31318日,随团访问莫斯科大学,落实北大—莫大联合培养研究生事宜。

  2002

  12313日,美国华盛顿出席北美研究生院年会,顺访哈佛大学研究生院调研。

  42155,参加全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代表团考察昆士兰、奥克兰、墨尔本、悉尼、新南威尔士等大学研究生教育状况(澳大利亚、新西兰)。

  369日,加拿大温哥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21世纪大学联盟(U21)经理会。

  2001

  11812日,参加台北东吴大学学术研讨会“史学教育的危机与转机”。

  8111日,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的国际化—内化与外化”。

  53164,国际学术研讨会“东学农民革命”(韩国全州)。

  5618日,美国中央华盛顿大学中国周学术讲座。

  2000

  72682,第16届亚洲历史学家大会(马来西亚哥达基那巴卢)。

  718日,奥地利萨尔斯堡研讨班:国际高教体制的变革。

  5617日,美国犹他州立大学,国际研讨会:“布什总统任期内的中美关系,19891992年”。

  1999年以前

  199910723日,美国阿拉斯加的安克雷奇市美国口述历史学会年会。顺访新英格兰地区威斯康辛大学、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等口述史中心。

  199878月,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访问研究员。

  19979月—19991月,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访问进修生。

  19961914日,香港大学历史学系国际冷战史研讨会:“冷战与亚洲”。

  1995101217日,韩国汉城大学,校庆五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大学教育”。

  199581497,美国纽约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夏威夷大学学术讲演。

  199511028日,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亚太研究所访问学者,参加中国文化大革命史国际学术研讨会。

  199212月—19945月,美国华盛顿,威尔逊国际学术中心冷战史项目研究员,乔治华盛顿大学欧俄欧亚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198711月—198811月,日本东京,创价大学文学部客员研究员。

  【教材与参考书目】

  一、基本教材(任选其中一种,必读): 

  庞松主编:《简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

  靳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有关章节,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1983年

  沈志华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多卷本,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8年

  林蕴晖、范守信等:《凯歌行进的时期》,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丛进:《曲折发展的岁月》,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中国改革开放史》,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 

  二、亲历史料:

  《若干重大事件与决策的回顾》,薄一波,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我亲历过的政治运动》,萧克、李锐、龚育之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1949: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傅国涌,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

  《百年潮》期刊(部分口述史文章),中共党史学会主办,杨天石主编。

  《炎黄春秋》期刊(部分口述史文章),中华炎黄学会主办。

  《思痛录》,韦君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年

  《往事并不如烟》(任选若干章),章诒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记忆:往事未付红尘》(任选若干章),章立凡,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九死一生:我的“右派”历程》,戴煌,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大跃进亲历记》,李锐,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庐山会议实录》,李锐,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流逝的岁月:李新回忆录》(共和国部分),李新著,陈铁健整理,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1966:我们那一代的回忆》,徐友渔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

  《那个年代中的我们》,者永平主编,远方出版社1998年

  《十年风雨纪事》,吴德口述,朱元石访谈、整理,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

  《牛棚杂忆》,季羡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

  《沧桑十年:共和国内乱的年代,1966—1976年》,马识途,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

  《历史在这里沉思》1-3卷,周明主编:华夏出版社1986年;4-6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年

  《真实的林彪》,宋德金著,(香港)皇福图书2008年

  《岁月艰难—吴法宪回忆录》(下),吴法宪,香港北星出版社2006年

  《我亲历的那次历史转折》,于光远,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中国经验——改革开放30年高层决策回忆》,徐庆全编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 

  三、传记、年谱:

  《毛泽东传》(下),逄先知、金冲及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周恩来传,1949—1976年》,金冲及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

  《周恩来的最后岁月,1966-1976年》,安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

  《刘少奇传》(下),金冲及、黄峥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

  《刘少奇冤案始末》,黄峥,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9月

  《邓小平年谱》(多卷本),中共中央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

  《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毛毛: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重审林彪罪案》上下册,丁凯文主编,(香港)明镜出版社2004年

  《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家族史》,国亚,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 

  四、研究著作: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人民出版社1983年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费正清、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马若德)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海南出版社1992年。

  《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金春明: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五卷本),郭德宏、王海光、韩钢等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

  《追寻现代中国》,史景迁: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年。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历史命运》,于光远,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

  《农村人民公社史》,罗平汉,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修订版

  《走什么路——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若干重大是非问题》,沙健孙、龚书铎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版。

  《中国改革年代的政治斗争》,杨继绳,Excellent Culture Press, HK 2004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始末》,沈宝祥,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 

    相关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