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返回首页
通识教育
正确地了解过去、认识现在、把握未来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5/04    来源:
  字体:(     ) 关闭窗口

  ——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出版访沙健孙、李文海、程中原、田居俭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于今年2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全国高校本科生公共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今年春季进入各高校的课堂。为深入了解该书的意义、特色,更好地学习、使用这本书,我们采访了《纲要》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沙健孙,中国近现代史学专家李文海、程中原、田居俭。 

  明确的指导思想 高标准的写作追求 

  记 者:请沙健孙教授介绍一下《纲要》编写的有关情况。 

  沙健孙(北京大学教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教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高等学校普遍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的课程,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作出的决定。《纲要》的编写被纳入了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编写工作是在中宣部、教育部的领导下进行的。为了使《纲要》能够成为适合大学生要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在编写工作中,编写组的全体同志注意把握了以下两个原则: 

  第一,全面、准确地把握和落实中央关于开设《纲要》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通过对近现代史的叙述和分析,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懂得“三个选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第二,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适应大学生对《纲要》课程学习的要求。在校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比较系统地学过中国近现代历史,他们对有关的历史事实、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但是,他们对历史发展的脉络还不能完整地把握;对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主要经验,尚不能准确地理解;对与“三个选择”有关的历史情况,还缺少深入的了解,并存在着若干困惑。根据这种情况,我们既要注意避免与中学课程的简单重复,又要注意弥补大学生对近现代史把握方面的不足之处,使他们能在原来所学近现代史知识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一步。 

  基于以上两个原则,我们创新了教材编写的体例。《纲要》将整个近现代史分作相互衔接的三个大阶段,每个阶段的历史采取综合论述和专题论述相结合的写法。全书共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19—1949);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49—2006)。每编下设综述,分别讲述各个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状况、阶级关系;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各种社会力量的基本政治主张和建国方案及其历史命运。通过各编综述,帮助学生了解各个时期中国的基本国情,把握这个时期的历史脉络、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每编除综述外,设若干专题。专题共十章,主要围绕着历史和人民怎样作出“三个选择”这个中心来确定。对专题的叙述和论述,是为了帮助学生对有关的重大历史问题、重要的历史经验获得比较深入的了解。 

  记 者:在《纲要》的编写过程中,各位专家特别注意了哪几个问题? 

  沙健孙:第一,突出主题、主线。党的十五大对近百年来的中国历史进行过全面的回顾和总结。十五大报告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而斗争,这就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根据十五大报告的概括,我们认为中国的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就是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这就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主线。我们突出了这个主题、主线。 

  第二,联系实际,加强针对性。在论述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时,我们注意联系社会上流行的有关思潮(如鼓吹“告别革命”之类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联系大学生经常关注或感到困惑的重大问题(如帝国主义的入侵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怎样科学评价毛泽东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如何正确看待革命和建设中的失误?等等),说明有关的历史情况,着重从正面讲清道理,以期起到释疑、解惑、明理的作用。 

  第三,点、线、面结合,开阔视野,加强比较。为了使教材的内容丰满,说服力强,我们力求做到:一、以世界历史的眼光审视中国近现代史,注意联系时代特征、国际格局和世界大势论说中国问题。二、除政治史外,加强对各个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情况的反映。三、通过比较研究(包括各种社会力量的政治主张、建国方案的比较,各种社会思潮的比较等),来说明与“三个选择”有关的问题。 

  第四,史论结合,于叙事中寓论断。《纲要》注意结合近现代历史的发展,着力阐明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总结这个时期历史的基本经验,突出理论性。尽可能让历史事实来说话,做到“于序(叙)事中寓论断”(顾炎武《日知录》)。 

  特色鲜明 精品读本 

  记 者:《纲要》主要有哪些特色呢? 

  程中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当代中国史研究》主编):《纲要》为大学生提供了一本好教材,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本精品读物。通读之后,我感到有三个显著特点。 

  第一,较好地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要求,称得上是一部信史。全书结构完整,重点突出;脉络清楚,有条不紊;史实准确,分析辩证;视野开阔,评价得当。例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这一节,从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四个方面来讲成就,用了四个“从……到……”:第一,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二,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三,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四,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概括力很强,有历史进程,有发展变化,叙述评论都很贴切,因而很有力量。再如,从1953年开始,中国为何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也就是20世纪50年代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问题。教材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经济为根本,从四个方面作具体的辩证的分析,指出:国营经济相对强大,有所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主要是由于国家工业化的需要,对个体农业进行改造十分紧迫;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受帝国主义封锁、遏制的国际环境。这就有力地回答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这个十分重要而颇难回答的问题。教材编写者能够抓住重要问题,进行历史的辩证的分析,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足以解惑释疑,令人信服,这是成功之处。 

  第二,理直气壮讲成就,实事求是讲挫折。本书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作出了明确的回答,对一些敏感的问题不回避,讲得客观公允,很有分寸,使人感到这是一部对历史负责的而不是遮遮掩掩的历史。不能无视成就和光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近60年的历史,就其本质和主流来说,是胜利前进的历史,是辉煌的历史。中国走上了一条成功之路。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和经验。例如第十章第五节讲《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从十个方面对此进行概括,内容非常充实,给人一种如数家珍,说不尽道不完的感觉。书中对总路线、大跃进,对南宁会议、八大二次会议等的辩证分析,也很精当;指出毛泽东在这一时期所犯错误的复杂原因,同时客观介绍了毛泽东为纠“左”所作的努力,写得客观、充分。 

  第三,写出了重要历史人物的作用,对他们的功过是非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较好地体现了人从事出、论从史出的原则。以孙中山为例。在《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这一章中,教材通过叙述辛亥革命从酝酿、发动到推翻帝制、肇建共和直至失败的全过程,对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历史功绩作了充分的肯定,对他的学说作了扼要而又全面的介绍,对他领导的辛亥革命终至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作了深入的分析。在书中,读者可以了解三民主义学说的要义,知道它的革命意义和积极影响,同时又知道它的不足和因此带来的消极影响。这样历史具体而又客观辩证的分析评价,在学生心目中形成的20世纪伟人孙中山的形象是高大、真实的。 

  田居俭(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在这部教材中,近代史上为救亡图存作出贡献的仁人志士,群众斗争的领袖人物,都留下了名字和事迹。即使是洋务派,在分析他们失败的原因时也没有忘记适当地肯定他们的历史作用。书中提到五四时期和中国共产党初创阶段的重要人物,有30多人。不仅评述了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蔡和森、陈望道、李汉俊、李达、苏兆征、彭湃等人的功绩,而且也没有讳言以后钉在了耻辱柱上的张国焘以至陈公博、周佛海的名字。对于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这部教材均能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是值得称道的。 

  李文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史学会会长):总之,《纲要》指导思想明确,主题鲜明,主线突出;在编写体例上有所创新;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文字清晰简明,分量适中,是一部思想性、学术性、可读性结合得较好的高校教材,是叙述中国近现代发展历程的一部信史。 

  让历史告诉未来 

  记 者: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学习、研究历史,一再强调要对人民群众特别是领导干部、青少年学生进行历史教育。请各位谈谈这本书出版的意义。 

  李文海:该书不仅适用于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而且适合广大干部、群众阅读。相信这部书会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进程中,在资政育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对国外学者深入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田居俭:自人类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历史以后,历史就成为资政育人的必修课。实践一再证明:历史对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乃至经世济民、治国安邦,都有不可低估的重大作用。正如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所说:“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所以,历代有识之士,莫不倡导历史学习和历史教育。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经常号召和督促全党通过历史学习,丰富历史智慧,总结和运用历史经验,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2003年11月24日,胡锦涛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再次强调:“浩瀚而宝贵的历史知识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类不断在以往历史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历史。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治史、学史、用史的传统。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一贯重视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更加重视学习历史知识,更加注重用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来教育党员和人民。” 

  李文海:提出用历史“教育党员和人民”,首先应当想到青年,因为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是创造美好明天的栋梁,是肩负未来社会重任的中坚力量。不论他们现在学的是什么专业,也不论他们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会遇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各种矛盾。要解决好这些矛盾,离不开了解过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这个向导,就是写满“中国的灵魂”(鲁迅语)的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历史向每个中国人提供了大是大非问题的答案:创造了五千年辉煌历史、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中华民族,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重压下的中国人民,为什么能站立起来再创辉煌?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当代青年只有弄清了这些问题,才能做一个头脑清醒、意志坚强、开拓创新的中国人,自觉地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坚定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记 者:在高校开设《纲要》课程,应当达到什么目的呢? 

  沙健孙:主要是为了让大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做到前面所说的“两个了解”和懂得“三个选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具体说来,应当达到以下的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懂得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认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进一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注意比较地主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政党的政治方案,懂得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的原因;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增强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三、联系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了解实行改革开放和搞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联系社会主义改造以后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懂得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四、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记 者:谢谢各位专家接受我们的采访!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于今年2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全国高校本科生公共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今年春季进入各高校的课堂。为深入了解该书的意义、特色,更好地学习、使用这本书,我们采访了《纲要》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沙健孙,中国近现代史学专家李文海、程中原、田居俭。 

  明确的指导思想 高标准的写作追求 

  记 者:请沙健孙教授介绍一下《纲要》编写的有关情况。 

  沙健孙(北京大学教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教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高等学校普遍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的课程,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作出的决定。《纲要》的编写被纳入了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编写工作是在中宣部、教育部的领导下进行的。为了使《纲要》能够成为适合大学生要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在编写工作中,编写组的全体同志注意把握了以下两个原则: 

  第一,全面、准确地把握和落实中央关于开设《纲要》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通过对近现代史的叙述和分析,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懂得“三个选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第二,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适应大学生对《纲要》课程学习的要求。在校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比较系统地学过中国近现代历史,他们对有关的历史事实、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但是,他们对历史发展的脉络还不能完整地把握;对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主要经验,尚不能准确地理解;对与“三个选择”有关的历史情况,还缺少深入的了解,并存在着若干困惑。根据这种情况,我们既要注意避免与中学课程的简单重复,又要注意弥补大学生对近现代史把握方面的不足之处,使他们能在原来所学近现代史知识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一步。 

  基于以上两个原则,我们创新了教材编写的体例。《纲要》将整个近现代史分作相互衔接的三个大阶段,每个阶段的历史采取综合论述和专题论述相结合的写法。全书共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19—1949);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49—2006)。每编下设综述,分别讲述各个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状况、阶级关系;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各种社会力量的基本政治主张和建国方案及其历史命运。通过各编综述,帮助学生了解各个时期中国的基本国情,把握这个时期的历史脉络、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每编除综述外,设若干专题。专题共十章,主要围绕着历史和人民怎样作出“三个选择”这个中心来确定。对专题的叙述和论述,是为了帮助学生对有关的重大历史问题、重要的历史经验获得比较深入的了解。 

  记 者:在《纲要》的编写过程中,各位专家特别注意了哪几个问题? 

  沙健孙:第一,突出主题、主线。党的十五大对近百年来的中国历史进行过全面的回顾和总结。十五大报告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而斗争,这就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根据十五大报告的概括,我们认为中国的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就是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这就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主线。我们突出了这个主题、主线。 

  第二,联系实际,加强针对性。在论述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时,我们注意联系社会上流行的有关思潮(如鼓吹“告别革命”之类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联系大学生经常关注或感到困惑的重大问题(如帝国主义的入侵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怎样科学评价毛泽东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如何正确看待革命和建设中的失误?等等),说明有关的历史情况,着重从正面讲清道理,以期起到释疑、解惑、明理的作用。 

  第三,点、线、面结合,开阔视野,加强比较。为了使教材的内容丰满,说服力强,我们力求做到:一、以世界历史的眼光审视中国近现代史,注意联系时代特征、国际格局和世界大势论说中国问题。二、除政治史外,加强对各个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情况的反映。三、通过比较研究(包括各种社会力量的政治主张、建国方案的比较,各种社会思潮的比较等),来说明与“三个选择”有关的问题。 

  第四,史论结合,于叙事中寓论断。《纲要》注意结合近现代历史的发展,着力阐明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总结这个时期历史的基本经验,突出理论性。尽可能让历史事实来说话,做到“于序(叙)事中寓论断”(顾炎武《日知录》)。 

  特色鲜明 精品读本 

  记 者:《纲要》主要有哪些特色呢? 

  程中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当代中国史研究》主编):《纲要》为大学生提供了一本好教材,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本精品读物。通读之后,我感到有三个显著特点。 

  第一,较好地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要求,称得上是一部信史。全书结构完整,重点突出;脉络清楚,有条不紊;史实准确,分析辩证;视野开阔,评价得当。例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这一节,从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四个方面来讲成就,用了四个“从……到……”:第一,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二,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三,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四,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概括力很强,有历史进程,有发展变化,叙述评论都很贴切,因而很有力量。再如,从1953年开始,中国为何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也就是20世纪50年代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问题。教材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经济为根本,从四个方面作具体的辩证的分析,指出:国营经济相对强大,有所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主要是由于国家工业化的需要,对个体农业进行改造十分紧迫;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受帝国主义封锁、遏制的国际环境。这就有力地回答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这个十分重要而颇难回答的问题。教材编写者能够抓住重要问题,进行历史的辩证的分析,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足以解惑释疑,令人信服,这是成功之处。



    相关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