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跃,1982年7月出生,江苏南京玄武区人。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员教员。2008年获航空航天航海医学硕士学位,“火星-500”中国航天志愿者。

李莹辉,1962年12月出生,中国航天员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火星-500”中国项目责任总师。

试验舱外景

试验舱内景
■人类首次模拟火星载人航天飞行试验,6月初将在俄罗斯国家航天基地进行。
■这次模拟火星载人航天飞行试验计划用520天完成,有来自4个国家的6名试验志愿者参与。
■经中国航天员中心和俄罗斯生物医学问题研究所严格选拔,王跃作为中国的航天志愿者参与这个试验。
人类首次模拟火星载人航天飞行试验,6月初将在俄罗斯国家航天基地进行。
这次模拟火星载人航天试验计划用520天完成,有来自4个国家的6名试验志愿者参与,其中,俄罗斯3名,欧洲2名,中国1名。经中国航天员中心和俄罗斯生物医学问题研究所严格的考核和选拔,王跃作为中国志愿者参与这个项目的试验。
近日,本报记者在王跃赴俄罗斯参加试验前夕,专访了中国航天志愿者王跃和负责该项目的责任总师李莹辉。
记者:您是怎么理解这个试验的目的?
李莹辉:这个试验是人类对太空探索的又一次新挑战。进入21世纪,国际空间站完成整个建造后,更多的是希望能够向着深空进行探索。这个试验是由俄罗斯组织、多国参与的一个国际合作项目,目的是为人类深空探索积累一些必要的技术准备和物质保障经验。
“火星-500”实验基于目前的运载能力考虑。在520天中,飞往火星是250天,在火星的轨道驻留30天,然后回来240天。具体来说,这个试验主要有4个目的:
第一,对人的耐受能力试验。研究模拟飞行环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及工作能力的影响。生理方面,要研究人体在超长期太空飞行中生理机能有哪些变化。心理方面,要研究在密闭飞行状态下不同文化背景中,人的心理极限耐受能力。
第二,探索人类在长时间太空飞行过程当中,能够用什么样的医疗手段有效监控、诊断人的健康,以及医疗救助和防护措施。
第三,做初步自主运载能力试验。这不是指飞船的运输和发射能力,而是指所有保障物品配给能力。比如,食品要求必须保质期在两年以上。
第四,考验通信方式改变时信息传输能力。模拟在延迟条件下怎样与试验舱里志愿者进行有效沟通,包括通信延迟。随着飞行时间的增加,延迟时间也会在不断的增长。
记者:中国何时开始参与这个试验项目?有哪些要求?
李莹辉:这是人类第一次进行模拟火星探索,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人在长时间相对狭小空间飞行的挑战。去年11月,第二阶段的105天试验结束后,我们才在中俄联委会推动下参与这个项目。
这个试验涉及到人的试验,所有参与国和参与者都要遵守国际上伦理学要求。首先要保护志愿者的隐私权,这是国际惯例,必须遵循。其次,项目参与国可以共享数据,但这个数据只能用于科学研究,这有明确界限。
记者:中国是如何确定参与“火星-500”人选和实验项目的?
李莹辉:这个试验给我们的时间非常紧的。从中俄联委会提出到俄方同意我们参加这个项目,只有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我们第一是选人。在人员选拔当中,我们广大航天科研人员报名非常踊跃,在70多名报名者中进行选拔,最后重任落在了王跃的身上。
第二个是选项目。项目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这次试验研究的不可重复性,因此必须保证设备和技术方法的可靠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