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温家宝赴黑龙江看望群众:群众生活得好 我们就放心
作者:    发布时间:2010/01/02    来源:国务院办公厅
  字体:(     ) 关闭窗口

 群众生活得好,我们就放心
——温家宝元旦赴黑龙江看望群众

  隆冬的松嫩平原近来遭遇罕见的低温天气,白天最高气温都在零下二十摄氏度以下,天寒地冻,滴水成冰。

  元月1日至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黑龙江省大庆市和齐齐哈尔市,冒着严寒,登上钻井平台,深入企业、社区和农户家中,亲切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大家致以新年的问候。

 

   元月1日至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黑龙江省大庆市和齐齐哈尔市,冒着严寒,登上钻井平台,深入企业、社区和农户家中,亲切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大家致以新年的问候。这是1月1日,温家宝在大庆油田“新时期钢铁钻井队”15152钻井队司钻房,操控钻机控制手柄。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大庆油田是我国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温家宝对大庆有着很深的感情,2003年以来曾两次到大庆考察。1日12时许,温家宝一下飞机就驱车直奔大庆油田,看望“新时期钢铁钻井队”15152钻井队的工人们。

  白雪覆盖的大地上,到处是耸立的钻塔和抽油机。15152钻井队作业现场,30多米高的塔尖上旗帜飘扬,工人们正在平台上紧张忙碌着。这支钻井队继承发扬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钻井施工能力连年提高,2009年钻井进尺突破十万米,创造了大庆油田新纪录。温家宝登上钻井平台,和工人们亲切握手,嘘寒问暖。他走进司钻房,在操控台前坐下,右手紧握控制手柄用力向前推,“钻井平台以前是‘刹把子’,现在是机械化,比原来好多了”。

  总理的到来,让现场沸腾起来了。温家宝向围拢过来的工人们致以新年问候。他说,这是我就任总理后第三次来到大庆,心里非常高兴。在这片黑土地上,几代大庆人顽强拼搏,不仅给国家开采了20亿吨的石油,而且形成了一种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精神,这就是大庆精神!大庆人之所以了不起,就在于50年来一直坚守这种精神。今天,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前,我们仍然需要这种精神,需要创新,需要拼搏,需要奋斗。他鼓励工人们继续发扬大庆精神,努力建设一个百年油田。

 

   这是1月1日,温家宝在大庆油田“新时期钢铁钻井队”15152钻井队板房中的职工“餐厅”,和大家共进午餐。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已近下午1时,温家宝来到板房中的职工“餐厅”,和大家共进午餐。简陋的餐厅经过简单装饰,洋溢着节日的气氛。温家宝端起盘子,盛了些土豆炖鸡、豆腐炖白菜、炒油菜和一小碗米饭,和十多位工人挤坐在一张桌上,边吃边聊。从工作生活到国际油价,从钻井技术到大庆创业史,总理和大家亲切交谈,餐厅内不时传出阵阵笑声。

  临别时,温家宝还走进伙房和宿舍,看看灶台,摸摸被褥,察看职工们的伙食和住宿情况。此情此景,让钻井工人张齐山十分感动,他说,天这么冷,总理还冒着严寒来看望我们。这既是关心,更是鼓舞。

  下午,温家宝参观了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并亲切看望了当年曾参加“石油会战”的马德仁、薛国邦及“新时期铁人”王启民等石油战线劳动模范。总理动情地说,你们是大庆人的代表,大庆精神在你们身上传承。无论大庆怎样发展,都是从50年前头顶蓝天、脚踩荒原起步的。我们不能忘记过去的艰苦历程和优良传统,不能忘记那些为大庆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的人们。大庆精神不能丢。没有这种精神,就没有今天的大庆,就没有大庆的未来。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温家宝一直关心的问题。近年来,大庆在这方面作出了尝试,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1日下午,温家宝来到汇聚上百家企业的大庆服务外包产业园,先后走进华拓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纳奇网络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工作平面看望员工。看到企业发展迅速,职工朝气蓬勃,温家宝十分高兴。他说,大庆面临两大任务:一是如何充分挖掘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潜力;二是着力培育接续产业,包括高新科技、农产品加工、服务外包和文化创意等。资源会枯竭,而人的智力永远不会枯竭。新一代大庆人一定要发扬老一代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精神,把这种精神用在创新上,用在智力的发挥上。大庆的未来是光辉灿烂的。

    1. 中俄关系视域下的黑龙江:从争议之边到合作之界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