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长沙3月18日电 一个普通的小山坡上,拱起几座三四米高的窑洞,地上还有散落的彩瓷片。就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竟然是成功烧制出釉下彩瓷的唐代窑址——长沙铜官窑。近日,总投资5亿元的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考古工作在原址启动,不久以后,唐代诗人李群玉笔下“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千年窑都的恢宏气势将重现湘江之畔。
湖南省文物局局长陈远平认为,长沙铜官窑作为釉下彩的故乡和彩瓷的发源地,历史文化价值独一无二,非常珍贵。长沙铜官窑作为全国首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国家文物局在全国推行的一块“试验田”,意义重大。
长沙铜官窑位于望城石渚湖至铜官镇一带,是唐代南方规模巨大的青瓷窑场之一,也是我国釉下彩技艺的最早发源地,代表了这一时期湖南乃至全国陶瓷艺术的最高水平。
上世纪末,德国打捞公司在印尼勿里洞岛海域发现并打捞出“黑石号”沉船。船体里完好地保存着67000多件唐代瓷器,其中长沙铜官窑瓷器约56500件,占瓷器总数的84%。据不完全统计,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大量实物证明,长沙铜官窑产品,开辟了一条往南亚、通北非的“海上陶瓷之路”。
1988年1月,长沙铜官窑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全国100个重大遗址保护项目;2009年成为中国首个获批建设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自1956年被发现以来,长沙铜官窑先后经历了4次正式考古挖掘,出土文物过万件。此次随着遗址公园的建设,铜官窑的考古工作进行了新的规划。
根据规划,第一阶段是2010—2015年,主要任务是对长沙铜官窑遗址区域的边界、遗迹内涵与分布进行全面调查,在此基础上选择最具代表性的、保存较完好的、有展示价值的窑炉、窑业堆积和窑址作坊区进行发掘,以期解决长沙铜官窑龙窑的整体构造、热工技术、制作工艺流程等学术问题,为遗址公园提供展示本体;同时对发掘突出的资料进行整理,出版发掘报告,公布研究成果。第二阶段是2015—2020年,为中长期考古发掘计划。将对长沙铜官窑的市场区、码头区、墓葬区进行系统发掘,出版发掘报告,为复原长沙铜官窑遗址真实的历史景观提供原始资料。
据了解,建设中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东至王田坪,南至石渚湖泥水港,北至觉华山,西至湘江大堤,占地2平方公里,其中核心保护区0.68平方公里。与其他公园的最大区别是,这里的考古发掘和文物展示将同步。据长沙铜官窑遗址管理处主任文德霖介绍,在不影响正常的考古计划及秩序的前提下,公园将开放考古发掘现场的展示,让观众体验考古现场“进行时”,近距离感受挖掘历史文物和考古研究的过程。
公园以龙窑遗址区为核心,周边规划了农耕文化博览园、唐村旅游区、山湾部落等景区,“铜官窑十景”像颗颗明珠散布在各个景区。为体现遗址公园的特色,遗址核心区将设立考古体验区,让观众在考古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部分的考古发掘体验。而在唐村设立模拟考古现场,人们可在遗址公园里充分回味历史、体验考古带来的乐趣。文德霖表示,如果考古工作进展顺利,两年内公园就能实现部分开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