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中国概况 >> 中国社会 >> 美丽中国
我国“十一五”至少减排15亿吨二氧化碳
发布时间: 2009-11-19    作者:贺娇    来源:中国能源报 2009-11-19
  字体:(     ) 关闭窗口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11月12日在“节能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高层论坛”上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至少可减排15亿吨二氧化碳,将成为世界各国当中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贡献最大的国家。

  哥本哈根会议召开在即,为预热这一国际气候变化大会,科技部、发改委、工信部、外交部、财政部和环保部等六部委于11月12日—13日在京联合举办了“节能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高层论坛”。

  面对目前国际、国内应对气候变化的复杂局势,解振华表示:“我们要统筹国际与国内、目标与现实的关系,继续加大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力度,积极参与围绕低碳经济的国际竞争,但是也坚决反对任何强加给我们的不合理要求。”

  解振华强调,“十二五”期间,我国应该对一些重点领域和气候脆弱地区超前部署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加强气候变化的预测、预警能力,深化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研究,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应坚定信心,化挑战为动力,积极推进低碳、新型产业的发展,争取在‘十二五’期间打造一批掌握低碳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的先进企业,建成一批以低碳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特征的示范城市,为构建我国低碳经济体系和全面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打下坚实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基础。”解振华表示。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发言中说:“我可以负责任地跟各位报告,‘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计划当中安排用于节能减排和气候变化的科研经费累计已经超过了100亿元,并且明年还将继续加大投入。”万钢在发言中指出,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不仅没有放缓,反而进一步加大了节能减排的工作力度,加快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步伐,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万钢表示,今后科技部将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在能源领域,我们选择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非化石能源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在交通领域,我们选择电动汽车作为今后发展的重点;在信息领域,我们确定智能电网和相关技术作为发展重点;在制造业的许多领域,我们都突出节能减排的各方面设计。”

  万钢透露,目前,科技部已经联合国务院相关部门,启动了“十二五”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将提出我国依靠科技进步应对气候变化的近、中期的目标,切实发挥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我们单位GDP的能耗远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我们消耗了世界36%的钢铁,16%的能源,52%的水泥,但仅创造了全球7%的GDP。”工业化与信息化信部副部长苗圩在发言中指出。

  苗圩透露,目前工信部正对应科技部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组织实施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技术评估和应用研究,围绕着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十二个行业开展节能减排技术的评估。

  环境保护部总工程师万本太在发言中表示,在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上,环保部充分利用在环境监测、环境统计等方面的良好工作基础,开展了温室气体监测工作试点,同时以污染源排查为基础,初步建立了温室气体排放估算和统计核算体系。

  该论坛以“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科学应对气候变化”为主题,旨在预热下个月将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同时为中国正处于战略研究过程中的国家“十二五”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科技规划的制定提供信息咨询与思路借鉴。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院士在论坛上做了题为《低碳能源战略》的报告,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做了题为《气候变化科学问题及其不确定性》的报告。来自国内政府部门、主要国家驻华使馆、有关国际机构、企业界、行业协会、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国内外媒体等超过600位代表出席了会议。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