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中国概况 >> 中国科技 >> 科教兴国
优化人才管理体制机制
发布时间: 2010-07-14    作者:吴江    来源:人民日报 2010-07-14
  字体:(     ) 关闭窗口

  ■只有把用好人才作为人才工作的中心环节,坚决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使各类人才作用充分发挥,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

  人才发展必须坚持以用为本,创新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这是一项重要的理论创新,是对科学人才观的精辟概括。

  以用为本是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

  人才是第一资源,而资源不仅在于拥有多少,更重要的是如何开发和使用。以用为本的人才理念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形成的,是科学发展观在人才工作领域的集中体现,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深化和落实。

  坚持人才以用为本的理念,是强国富民的需要,也是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人才作用的直接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其中包括社会的需要、群体的需要和个人的需要等等。人才的使用过程就是力求实现对需要的满足的过程。每个人对需要的满足都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自己通过活动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是人的自我满足;其二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互相交换其活动和结果,从而达到各自的需要的满足,这是人们的互相满足。

  人类的每一进步都是人才发挥作用的进步,都是由人才提高了的使用效率带来的,它是名符其实的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看不见的手”。诚然,人才在使用中追求的并不是效率本身,而是使用的目的或被确定为目的的人的需要的满足。

  人才以用为本就是以人才使用为目标,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切实解决人才总体不够用,相当一部分不适用和没被用的状况。无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主要都得靠现有的人才,建设人才资源强国也要靠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人才工作的核心是要把现有人才用好,最大程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

  改革不适应的体制机制

  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人才发展以用为本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人事制度改革尤其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到位,人才为单位和部门所有现象仍然存在,人才的主体地位还没有真正确立,人才市场体系和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不发达,市场对人才配置的基础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不到位。

  二是“官本位”、行政化倾向仍普遍存在:缺乏科学的、符合各类人才特色的评价与激励制度体系,人才评价与激励的业绩、贡献和能力导向作用不足,进而使得发展需求导向作用不足;人事制度改革不到位,人事制度的兼容性不强,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脱节,人才引进功利性明显,对其基本权益、基本需求和基本保障力度不足。

  三是人才发展投入的优先地位还未确立:首先是国家对人才发展的投入不足,200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仅为2.86%,低于世界平均水平,R&D经费占GDP的1.49%,而绝大多数国家都在2%以上。其次是市场对人才投入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尚未有效发挥,非政府投入的积极性不高。

  人才资源的价值在使用

  人才资源的价值在使用。人才培养、引进与配置、激励与保障的目的也是使用,使用是人才工作的中心环节。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围绕人才有效使用,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健全、完善、优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形成人才发展的动力体系。一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优化人才领导体制,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二是坚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改革人才管理方式,变“管理人才”为“服务人才”。三是坚持需求导向,强化人才培养引进与经济社会发展链接,完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四是坚持能人导向,制定人才评价标准,改进人才评价方式,完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五是坚持业绩导向,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改革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六是坚持价值导向,加强配套制度改革,完善人才流动与配置机制。七是坚持贡献导向,优化分配、激励、保障制度,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八是确立人才发展投入优先地位,逐步完善国家、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四元投入及其监管机制。

   (本文作者为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吴江)

    1. 生态环保要树立以人为本理念
    2. 毛泽东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科学思想探析
    3. 以人为本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
    4. 推进结构调整应坚持以人为本
    5. 医改的关键在于以人为本
    6. 强化以人为本  进民生福祉
    7. 以人为本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
    8. 以人为本提升价值认同度
    9. 陈方刘:“以人为本”与“为人民服务”的比较研究
    10. 维护社会公正需要以人为本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