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里路云和月
1984年11月20日,上海黄埔江畔,两艘旌旗飘扬的远洋巨轮,肩负全国各族人民的重托,带着几代中国科学工作者的期望,鸣笛起航,徐徐离开码头,驶向烟波浩渺的远方,开始了挺进南极洲的万里航程。这是新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南极考察,世人瞩目。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也称“625”编队,包括两船两队,两船是“向阳红10号”和海军“J121号”,两队是南极洲考察队和南大洋考察队,共591人(其中海军官兵308名)。
作为随队采访的新闻记者,12月19日上午9时30分,我终于在南美洲最南端的火地岛迎来了“向阳红10号”和“J121号”——他们在太平洋航行了28天,经历了狂风恶浪。船队在鸟斯怀亚停靠期间加油加水,补充了新鲜蔬菜、水果和大量食品。几天后,我随船队告别了火地岛,驶向风涛险恶的德雷克海峡,日夜兼程向目的地南极洲挺进。
暴风雪的夏天
南极洲是星球上最寒冷、最荒凉、风力最大的冰雪世界,气候恶劣,冰情复杂,不论过去和现在,南极探险和科学考察都充满危险。当中国船队驶抵南极乔治王岛海湾时,情况并不乐观。
乔治王岛位于南极洲边缘,是南设得兰群岛最大的一个岛,面积1160平方千米。当时已有7个国家建起8个科学站:苏联别林斯高晋站、智利马尔什基地、波兰阿尔茨托夫斯基站、阿根廷尤巴尼站和巴列维站、巴西费拉兹站、民主德国在阿德雷岛的夏季站,以及乌拉圭正在建设中的阿蒂加斯站。弹丸之地的乔治王岛,适合建站的地点大多被别国捷足先登了。这说明南极的竞争相当激烈。
经过紧张的现场考察和直升机空中勘测,中国南极考察队决定在菲尔德斯半岛海滩建站。我也和考察队员们乘登陆艇第一时间上了岸。这里面临辽阔的海湾,有利于船舶避风。隔海相望,对岸是亘古不化的柯林斯冰盖,在天气晴朗时银光闪烁,十分壮观。海滩背后地势渐高,起伏的山峦覆盖着厚厚的冰雪,在积雪的山谷里有冰冻的小湖,它们将是未来长城站的淡水源。尽管气候寒冷,在潮湿多水的洼地可以看到一团团鹅黄的苔藓,在裸露的火山岩石块上长着一簇簇顽强的地衣。岛上拥有众多生物,海豹、南极毛海狮经常出没。离此不远的一个半岛名叫企鹅岛,栖息了数以万计的帽带企鹅、阿德莉企鹅和金图企鹅。除此之外,还有雪燕、贼鸥、信天翁、海鸥等鸟类。从科学考察的角度观察,这里的环境和自然条件有利于开展多学科的研究,非常适合建立科学站。
1985年新年在寂寞的冰雪世界悄然降临,然而严峻的现实却使每个人忧心忡忡。尽管此时是一年里最温暖的季节,可是每天不是漫天大雪,就是狂风呼啸,狂风恶浪拦住了中国人登陆的脚步。大船像摇篮一样摇晃,运送物资的小艇无法航行。有几次半夜还掀起大浪,将锚泊的大船推向外洋,险象环生。时间一天天过去,从总指挥到考察队队长,从船长到水手,个个心急如焚。建设长城站是南极考察的关键,而要保障建站成功,必须把几百吨建站物资及早运上岸。
南极的夏天非常短暂,转瞬间,寒冷的冬天和漫长的黑夜将同时降临。
怎么办?只有迅速掌握乔治王岛的天气变化规律,扭转被动局面。气象人员尽管是第一次到南极,缺乏经验,但他们每天24小时不间断监视南极气候,发现围绕着南极高原有迅速转动的气旋,这是导致天气变化的主要原因。只要气旋一旦进入本地区,天气立刻就变坏。
不懈的努力终于有了收获。气象观测捕捉到一个重要信息:肆虐了五天五夜的暴风雪即将鸣金收兵。总指挥立即下令,卸运物资的总攻开始。
当呼啸的狂风渐渐停息,枕戈待旦的南极健儿迅速出击。直升机、运输艇和车辆展开了接力赛,一环紧扣一环。运输艇劈开波浪,起重机迅速移动,直升机的螺旋桨卷起旋风,掠过海湾……48小时的总攻,几百吨建站物资完好无损卸到海滩,并分门别类运到指定位置。
一切都是超常规的,如同此刻的南极,太阳也放弃了休息。为了祖国的荣誉,为了给中华民族争光,船员和水手、考察队员和科学家、军官和士兵不分白天 夜,创造了争分夺秒的南极速度。
卸运物资靠的是南极速度,建设长城站靠的更是南极速度。南极洲考察队54名队员承建的两幢抗风、保温、防火的装配式房屋,从打地基到支钢架,从安装墙板到内部装修,仅仅用了26天。
这是发生在乔治王岛的奇迹,是中国人创造出来的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