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中国概况 >> 中国科技 >> 极地科考
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完成首次海冰卸货
发布时间: 2009-12-11    作者:崔静    来源:新华社 2009-12-11
  字体:(     ) 关闭窗口

  12月10日,考察队队员准备出发寻找安全的海冰卸货路线。当日凌晨,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部分队员穿越中山站附近冰山群中的6条冰裂隙,将内陆考察所需的2辆雪地车从“雪龙”船运抵中山站,成功完成本次考察的首次海冰卸货。新华社记者 崔静 摄

12月10日,考察队队员在冰裂隙上布放木板与钢管,协助雪地车安全穿越冰裂隙。新华社记者 崔静 摄

  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部分队员10日凌晨穿越中山站附近冰山群中的6条冰裂隙,将内陆考察所需的2辆雪地车从“雪龙”船运抵中山站,成功完成本次考察的首次海冰卸货。

  借用雪地车等运输工具,在南极冰面上进行海冰卸货,是各国南极考察常用的一种物资卸运方式。然而,与南极大陆紧密相连的陆缘冰伸展面积受潮汐涌浪的影响,常常在冰面上形成大小不一的潮汐裂缝,南极海岸上大大小小的冰山稍有活动,也会引起海冰的连锁反应导致冰面裂隙,使得海冰卸货常常面临严峻的安全挑战。

  为了保证卸货安全,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10日零时派出以副领队李院生为首的十余名队员,驾驶摩托车从中山站出发,勘察中山站至“雪龙”船之间的冰面情况,寻找安全的海冰卸货路线。由于缺乏经验,考察队还特意邀请中山站附近的俄罗斯进步站2名考察队员协助探冰。

  经过4小时的勘察,探冰人员在中山站至“雪龙”船之间不足10公里的距离内,发现了6条较为明显的冰裂隙,这些冰裂隙普遍为30厘米至40厘米宽,最宽的一条距中山站约3公里,宽度达1米。对于“体重”达11吨的雪地车而言,这些冰裂隙无疑是致命的威胁。

  了解到冰情后,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领队袁绍宏立即协调考察队准备出十余块6米长的木板及多只圆形钢管,作为雪地车穿越冰裂隙的跳板,并指定富有南极内陆冰盖驾驶经验的李院生驾驶头车,从“雪龙”船向中山站方向挺进。经过近一个半小时的小心行驶,2辆雪地车终于安全抵达中山站,这标志着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首次海冰卸货圆满成功。

  此次经冰上卸运的两辆雪地车均为德国产的凯斯鲍尔300型雪地车,是即将出发的内陆昆仑站考察队的主要交通工具。按照计划,本次南极内陆昆仑站考察将携带3辆凯斯鲍尔300型雪地车和4辆美国产的卡特比勒挑战者MT865B型雪地车,牵引7个内陆考察生活舱和30余个装载有考察物资的雪橇,前往南极“冰盖之巅”的冰穹A地区进行为期2个多月的野外考察。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