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路是支撑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我国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规模大、覆盖面广,其里程占全国公路通车里程的四分之三以上;连接广大的县、乡、村,直接服务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 农民出行,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条件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改变农村公路的落后面貌,先后实施了贫困县出口路、通县油路、县际和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农村公路总里程实现了显著增长,农村公路得到快速发展。实践证明,农村公路的发展直接拉动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推动了产业升级和空间布局优化,促进了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融合,极大地改善了地方的投资环境,推动了城镇化的建设,加快了贫困落后地区的脱贫致富。
近几年来,全国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把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作为交通工作的重中之重,主动调整工程思路,超前谋划。在大力发展农村公路、根本解决农民出行难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则指导下,我国农村公路建设进入发展快速时期,投资力度一年比一年大,建设范围一年比一年广,受益群众一年比一年多。
从2006年到2008年,全国新改建农村公路118万公里,其中沥青(水泥)路58万公里。2008年全国全年新改建农村公路39.3万公里,新增约60个乡(镇)、19811个建制村通公路;新增约1696个乡(镇)、34310个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超额完成了2008年农村公路建设预计目标。截至2008年年底,我国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已经达到了324.44公里。目前,全国已有99.24%的乡镇、92.86%的建制村通了公路。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5个省(市)已全面完成“十一五”建设目标,福建、山东、广东、山西、宁夏进展较快,基本完成“十一五”建设目标。
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农村公路建设,2010年底基本实现全国乡镇和东中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西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要实现中央提出的这一目标,今、明两年的建设任务还非常繁重。
为此,交通运输部确定今、明两年的农村公路工作思路:坚持“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切实抓好交通运输行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八件实事”的落实,继续开展好“农村公路建设质量年活动”,加快推进养护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
当前,全国农村公路交通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筹资难度大,资金缺口问题日趋显现;二是发展不平衡,地区不平衡,主体工程与附属工程不平衡,建管养运不平衡;三是质量管理有待加强,个别地区建设管理技术力量薄弱,质量监督覆盖面待提高,质量水平待提升;四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待深化,养护管理责任不明确、事权与财权不统一、养护资金不到位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实现农村公路“有路必养”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其中最主要的难点是配套资金的问题。截至2008年底,全国仍然还有292个乡(镇),4.6万个建制村不通公路,还有5.8%的县道、16.2%的乡道和27.1%的村道未实现晴雨通车,这些大部分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和“少边穷”地区,而目前可用于农村公路建设的稳定资金渠道十分有限,一些待建的农村公路大多处在位置偏远、筑路材料缺乏、地形条件复杂的贫困地区,建设成本高,资金需求量也大。除了资金问题,还有建设标准不高,抗灾能力差,养护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交通运输部主要采取了3项措施:一是依靠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部门的支持、农村广大百姓的积极参与,促使农村公路建设从部门行为转为政府行为,从行业行为转变为社会行为;二是坚持“建管养运”并重的基本思路,推进农村公路交通“路站运一体化”的进程;三是从今年开始,提高中西部“少边穷”地区农村公路建设补助标准,对中部“少边穷”地区通油路,中央投资标准由原来的10万元/公里提高到15万元/公里;对西部“少边穷”地区建制村通公路,中央投资标准由原来的10万元/公里提高到20万元/公里,并不再要求县级以下安排配套资金,以及农民群众集资捐款。
今年一季度,国家下达了第二批拉动内需的投资计划,其中安排公路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120亿元,全部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共安排23725个项目,涉及24970个村、842个乡(镇),建设总里程约8.16万公里。这表明,农村公路建设在“扩内需、保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央也将继续保持公路建设的投资力度。这是农村公路建设新的历史机遇,交通运输部将进一步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广大农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舒适,踏着平坦、宽阔的农村公路大步奔小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