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中国概况 >> 中国共产党
党旗和党徽的历史演变
发布时间: 2009-09-27    作者: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09-09-27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国共产党的党旗党徽是中国共产党的象征和标志,党旗党徽制度是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建立。从此,党旗党徽伴随并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成长的光辉历程,并不断发展变化,日臻完善。

  中国共产党党旗党徽寓意十分深刻。党旗旗面为红色,旗面左上角缀有金黄色党徽图案。党徽底色也为红色。早期,中国共产党党旗党徽的红色是代表革命,黄色象征光明;而镰刀、锤子为工农的劳动工具,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自1996年起,中国共产党党旗党徽的含义有了更加完备的解释:红色象征革命,黄色的锤子、镰刀代表工人和农民的劳动工具,象征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自从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党旗曾在各个不同时期以不同的样式出现过。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时,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党的旗帜自然要与列宁创建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旗帜完全一致,即苏维埃的旗帜。当时,党旗由各级党组织模仿联共(布)党旗的式样自己制作,具体规格式样不尽相同。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由于形势发展的要求,中国共产党暂时放下了红旗,一直打着代表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即使在八一南昌起义中仍是如此。

  在著名的“八七会议”上,关于要不要继续举国民党旗,共产党人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毛泽东在会上提出抛弃国民党旗帜的意见,但支持者甚少。会议最后虽然确定了发动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但大多数人依然主张用国民党的旗帜。

  后来,出于对革命形势的清醒认识,毛泽东一直坚持自己的主张,并在多次会议上反复提出“抛弃国民党旗帜”的意见。在给党中央的信中,毛泽东写道:“国民党的旗子已成军阀的旗子,只有共产党的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他强调:“在工农兵苏维埃时候,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子了,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立刻坚决地树立红旗。”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这是毛泽东1927年在《西江月?秋收起义》中描述的情景。事实上,中国共产党亮出的第一面旗帜就出现在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中,设计者是何长工等人。当时的旗帜用一大块鲜艳的红布制作,中间镶着一个黄色的五角星,在五星的中心位置,有象征工农的镰刀和斧头,在白色旗裤上,写着“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

  国民党右翼反革命真面目的彻底暴露,迫使中国共产党必须竖起自己的大旗。1927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临时政治局会议,明确宣布放弃国民党的旗帜,正式提出了建立苏维埃的口号。同年10月15日,中共南方局、广东省委联席会议通过《中共广东省委通告14号――最近工作纲领》,明确指出:“要坚决勇敢地树立工农革命的大旗,……建立工农政权。”“一律废除青天白日旗,改使红旗,以斧镰为标志与国际旗同。”这是党的领导机关第一次做出的关于党的旗帜的正式决定,在以后的革命历程中,旗帜上的斧头被改为更能代表工人阶级的锤头。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国革命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如火如荼。1943年5月15日,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作出《关于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相信各党完全可以独立解决各自的问题。同年5月26日,中国共产党作出决定,完全同意解散共产国际组织。此时,中国共产党已经开始全面独立地着手解决自己的问题,做出了包括党旗样式在内的一系列决议。同年,中共中央在延安杨家岭窑洞里召开政治局会议,会上第一次正式确定了党旗的样式:保留象征工农联盟的铁锤镰刀,去掉旗帜上的五角星。决定:“中共党旗样式,长阔为三与二之比,左上角为黄色锤头镰刀,无五角星,旗底色为红色”。会议委托中共中央办公厅制作一批标准党旗,分发给各主要机关使用。这样,中国共产党制作的第一批规范的党旗就在陕西延安诞生了。

    1. 中国共产党党旗的衍变历程
    2. 中国共产党党徽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