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中国概况 >> 地方概览
河南省
发布时间: 2009-08-13    作者:    来源:河南省人民政府 2009-08-13
  字体:(     ) 关闭窗口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黄淮海平原西南部,河南省古代辖区位于黄河之南,故名"河南"。2000多年前,河南是中国九州中心的豫州,所以,河南简称"豫",且有"中州"、"中原"之称。河南与河北、山西、陕西、湖北、安徽、山东毗邻。全省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黄河流经河南境内700多公里。



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



海 拔

河南地处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带,西部山地绵延起伏,海拔高千米以上,东部为平原,海拔在百米之下。灵宝市的老鸦岔为全省最高峰,海拔高度为2413.8米,海拔最低处为淮河出省处,仅23.2米。

地 形

河南省地势西高东低、北坦南凹,北、西、南三面有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四大山脉环绕,间有陷落盆地, 中部和东部为辽阔的黄淮海冲积大平原。山区丘岭面积占44.3%,平原面积占55.7%。境内有黄河、淮河、卫河、汉水四大水系,其中淮河流域面积占53%。

能 源

河南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大省,原煤、原油、发电量等均居全国前列。近年来,河南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机遇,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煤炭生产能力不断提高,2007年全省原煤产量1.89亿吨,居全国第三位。电力装机大幅增加,全省发电装机容量4100万千瓦,居全国第六位。发电量完成1911亿千瓦时,居全国第四位;省间交换电量211.22亿千瓦时。电网建设日益完善,作为“西电东送、南北互供、全国联网”的重要枢纽,全省500千伏电网网架已基本形成“三横两纵”梯形网格状结构,220千伏电网基本覆盖各县,全省农村全面实现“户户通电”的目标。随着我国首条晋东南-河南南阳-湖北荆门1000千伏特高压输变电工程的实施以及全国特高压电网的快速发展,河南电网还将成为国家特高压“三华”同步电网的核心,全国能源基地的地位更加巩固。

气 候

河南大部分地处暖温带,南部跨亚热带,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同时还具有自东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气候过渡的特征,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复杂多样和气象灾害频繁的特点。全省由南向北年平均气温为15.7~12.1℃,年均降水量1380.6~532.5毫米,降雨以6~8月份最多,年均日照1848.0~2488.7小时,全年无霜期189~240天,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生 物

河南的生物资源,仅高等植物就有197科、3830余种。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有小麦、玉米、棉花、烟叶和油料等。动物418种,已知陆生脊椎野生动物520种、占全国总数的23.9%,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0种。

矿 产

河南地层齐全,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丰富,是全国矿产资源大省之一。目前,已发现各类矿产127种(含亚矿种为158种)。其中,探明储量的75种;已开发利用的86种。在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中,居全国首位的有8种,居前3位的有19种,居前5位的有26种。煤、铝、钼、金、石油、天然气、天然碱、萤石、耐火粘土等储量较大,其中石油保有储量居全国第12位,煤炭居第8位,天然气居第17位。

水资源

河南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省内河流大多发源于西部、西北部和东南部山区,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93条。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05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9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420立方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

旅游资源

河南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在河南已经发现的7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遗址、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5000年前的大河文化遗址,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均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此建都或迁都。中国已确定的七大古都河南有其三,即殷商古都安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造纸、火药三大技术均发明于河南。河南地下文物居全国第1位,地上文物居全国第2位。众多的文物古迹和著名的黄河等自然风光构成了河南丰富的旅游资源。

环境状况和问题

2007年全省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循环经济积极推进,鹤壁、义马等循环型城市和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工程进展顺利。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成效明显,全年关停小火电200万千瓦,累计完成火电机组脱硫改造1465.5万千瓦,淘汰水泥、钢铁、造纸落后产能分别为2234万吨、226万吨和43万吨。重点流域、区域、行业环境综合整治取得积极成效,五年来累计关闭取缔污染企业5168家。所有市县全部建成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预计全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8%,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3.8%和5.8%。

资源环境保护取得扎实成效。积极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通过推进对“空心村”、砖瓦窑场和工矿废弃地的“三项”整治,整治出土地23.6万亩;拆除实心粘土砖瓦窑厂4611个,整理复垦土地11.7万亩;全省共盘活出闲置、低效利用等存量建设用地3.9万亩,存量土地利用大幅增加,土地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大力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关闭小煤矿48个,全省煤炭、铝土矿资源整合走在了全国前列。

至2008年,已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县、市、区28个;全省共建立各型各类自然保护区35处,总面积75.2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4.5%,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21处。



人 口



人口统计

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截至2007年底,全省总人口986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389万人,农村人口6480万人。全省常住人口9360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91人。河南是个多民族省份,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成份、人口13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6%。其中回族人口116万人,居全国第3位。

人口增长率

2007年全年河南省自然变动净增人口49万,自然增长率为4.94‰。

民族分布及人口比例

河南是个多民族省份,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成份、人口13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6%。其中回族人口116万人,居全国第3位。

文化程度

全省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76万所,教育人口2815.6万人、占总人口的28.67%,其中,在校生2691.7万人、比上年增加27.01万人,教职工123.9万人、比上年增加0.87万人。2007年,全省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达36.27万人,其中研究生招生7957人(含博士生273人);普通高校在校生突破100万人、达109.52万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15万人。



经 济



国内生产
总值

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058.07亿元,居全国第五位,比上年增长14.4%,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

占生产总值比重

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000美元,比上年增长13.8%,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为15.7∶55.0∶29.3,二三产业比重达到84.3%,呈现出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显著特征。

财政收入

2007年,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61.5亿元,居全国第八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868.4亿元,居全国第五位。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加,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77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1.0%;农民人均纯收入3852元,实际增长12.2%。城乡居民收入连续两年保持双双两位数增长、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的良好格局,人民群众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得到较多实惠。

工业产值和增长率

2007年,全省工业增加值7508.27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工业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2%。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438.06亿元、增长24.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947.17亿元、增长38.2%;实现利润总额1959.55亿元、增长68.5%。

商 业

2005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58.43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805.21亿元,增长16.8%;县的消费品零售额657.42亿元,增长12.1%;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895.80亿元,增长11.0%。

农 业

2007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049亿斤,连续2年超过1000亿斤、连续4年创历史新高、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新增粮食产量占全国增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全省各项惠农补贴达54.7亿元;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耕地连续9年实现占补平衡,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3亿亩以上;集中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支持24个产粮大县,粮食核心产区建设成效显著。优质粮食生产加工基地和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步伐加快,继“郑麦9023” 获得200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之后,玉米新品种“郑单958”再次获得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郑麦9023”和“郑单958”分别连续五年和三年位居全国小麦、玉米推广面积第一位。我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5%以上,其中玉米良种覆盖率达100%,小麦良种覆盖率在98%以上。全省优质小麦播种面积达到4900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65%,农业机耕面积达80%,粮食单产达到715.9斤,实现了从中低产向中高产的跨越。温家宝总理专门作出重要批示:“今年河南粮食总产再次突破1000亿斤,连续四年创历史新高,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努力的结果。

贫困人口及扶贫计划

2007年底,我省有农村贫困人口534万人,44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其中国家级31个,省级13个,共有565个乡,10430个贫困村。主要扶持措施为: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科技扶贫、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搬迁扶贫等。

外贸状况

2007年,全省进出口完成128.1亿美元、增长28.9%,其中出口84.0亿美元、增长24.5%,进口44.1亿美元、增长38.1%。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国家调控的“两高一资”产品出口比重下降,铝锭、未锻轧铅出口分别下降69.8%和33.4%;国家鼓励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加快,分别增长33.8%和16.0%。

外资利用
状况

2007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突破30亿美元,达到30.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5.9%。实际到位省外资金1521.6亿元,增长51.6%。全省吸引境外省外资金折合人民币1750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1.9%。实际到位资金大项目增多,目前有42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河南。

友好城市

河南已经同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关系。截止2007年底,河南已同外国30外个国家建立了65对友好城市。

支柱产业

食品、化工、机械、纺织、建材、电子等河南优势产业投资增长较快。



电 讯



电话拥有量

河南省公用电信网在全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国家骨干公用电信网“八纵八横”中有“三纵三横”途经河南,加上南北、东西两条架空光缆干线从河南穿过,构成我省“四纵四横”的信息高速公路基本框架,省会郑州是我国重要通信枢纽之一。2007年底,全省光缆线路长度达到28.8万公里。电话用户总数达到4855万户,居全国第五位;互联网用户达到403.3万户,居全国第八位。邮政业实现新突破。全省已形成了覆盖城乡、深入千家万户、连接全国、通达世界的现代邮政通信网络,成为集信息传递、物流配送和资金流通为一体的传输通道。

电台
电视台

截止2007年底,全省电台18座。其中省级1座,省辖市17座。广播节目套数147套。中、短波广播发射台30座。调频转播发射台135座。截止2007年底,全省电视台18座。其中省级1座,省辖市17座。系统外教育台10座。电视节目套数165套。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53座。全省经批准的县广播电视台112个。全省有线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干线总长106,394.61公里。全省有线电视用户5,447,566户。全省行政村和5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全部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全省4731个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6.94%,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6.87%。2007年全省广播电视总收入327,357.94万元。全省广播电视从业人员40,804人。



交 通



铁 路

河南地处全国路网中心,共有京广、陇海、京九、焦柳、太焦、侯月、新荷、新月、宁西9条铁路干线和洛宜、汤鹤、安李、石林4条铁路支线在河南境内交汇,形成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铁路网。郑州北站是亚洲最大的编组站,郑州站是全国最大的客运站之一。郑州至西安铁路客运专线建设进展顺利,郑州至石家庄、郑州至武昌铁路客运专线积极筹备,郑州黄河公铁两用桥、郑州集装箱中心站和郑州车站西出口建设等重点工程取得重大进展。

公 路

公路运输体系日益完善。2007年底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23.8万公里(含村道),其中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4556公里、居全国第一位;全省新、改建农村公路3.1万公里,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公路的阶段性目标;省会到市、市到县、县到乡公路客运网络初步形成。

航 空

航空运输快速发展。省内拥有新郑国际机场、洛阳机场和南阳机场三个民用机场,通航10个国家和地区;新郑国际机场是4E级机场和国内一类航空口岸,改建后年旅客吞吐量达12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35万吨。管道运输和水运加快发展,“西气东输”一线主管道有306公里途径河南,沙颖河实现了季节性通航。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