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长廊 >> 国史人物
看不尽的灯火 品不尽的钱学森
发布时间: 2009-12-02    作者:倪迅    来源:光明日报 2009-12-02
  字体:(     ) 关闭窗口
《钱学森同志言论选编》问世纪实

  伟人之伟,在于精神;哲人之哲,在于思想。伟人、哲人都会离开人世,但他们的精神、思想是不朽的。

  本报12月1日第二版以整版篇幅登载的《钱学森同志言论选编》,由于感人地展现了钱学森的崇高精神和深邃思想,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新华网、中央文明网等迅即转载。

  《钱学森同志言论选编》原题为《钱学 森同志的论语选编》。它是怎样问世的?记者走访了它的编辑者——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副主任杨明伟和他的团队。

“悲痛中我们问自己,为钱老做点什么?”

  11月30日傍晚,北京前毛家湾胡同一座灰色的五层小楼。杨明伟在这里负责内刊《文献与研究》编辑工作。随着他的叙述,一个月前的一幕幕徐徐展开——

  10月31日8时6分,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在北京逝世,终年98岁。巨星陨落,举国悲痛。从10月31日上午开始,京内外、海内外、网上网下就出现了满怀深情的“钱学森热”。

  这个“热”,是悲痛,是缅怀,还是感动,这将留给历史学家去研究。人们感怀的,既是钱学森对中国科学的杰出贡献,也是他身上体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境界和道德风尚。

  杨明伟说,我和钱老认识,1997年去过他家采访。2007年4月26日,我们曾经整理刊发过钱学森谈有关爱国主义、科学研究、思想方法、人生等的“世事评忆”。2008年2月1日,在《钱学森书信》一书出版不久,我们编发了钱学森的秘书兼学术助手涂元季的文章《钱学森同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介绍《书信》中反映的钱学森在学习和工作中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的内容。编发这些文章,使我们对钱老更加了解,也更加仰慕。

  钱老辞世,我们非常悲痛。杨明伟说:“悲痛中我们问自己,为钱老做点什么?”

  杨明伟介绍——

  就在大家追思钱老的时候,室里提议,编一组有关钱学森的社会、时政和人生格言,并将珍藏的10大卷《钱学森书信》和其他一些材料提供给我们,让我们以钱老搞科研的精神、发挥集体协作的力量,在最短的时间内编出来。

  11月3日上午10点,布置了任务,回到编辑部,我逐个问大家:“你们手上有九万火急的任务吗?有九点九万火急的任务吗?都放下来,现在有一项十万火急的任务。”

  好在编辑部的同志都习惯了加班加点编内刊的工作方式。我们六个人分工,有的负责查报刊,有的负责查网络,有的负责查书籍、书信。我们日以继夜地工作,两天两夜,大家像打硬仗拼命一样,拿出了初稿。

  经过认真修改,我在11月7日,那是个星期六,统改出了送审稿。

从《人生格言》到《论语选编》

  杨明伟说,最初我们编的是《钱学森同志关于社会、时政和人生的格言选编》。可编着、编着,就觉得人生格言涵盖不了。经领导和同志们反复研究,改为《钱学森同志的论语选编》。这样,涵盖面就扩充开来了。编辑这部“论语”,使我们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也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几位年轻编辑说到,看了钱老的书信感受很深,这部十卷本书籍收了3331封、与1066个人的通信,其中不少人名不见经传,与钱老素昧平生。可是钱老总是平等、真切地在书信往来中与他们讨论问题。

  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经有个年轻人把自己写的研究文章寄给钱学森,他看后给这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回信,讨论问题,信件往来几个月后,他从来信中感到年轻人的研究不能再深化了。于是他主动给年轻人所在地的省委书记写信,说这是一个可以造就的青年,但他每月只有58.50元工资,还有两个孩子,妻子是农村户口,生活有困难,影响他搞研究,希望帮助解决他家的困难。

  钱学森帮助人不求回报,他说:“同志间相互帮助,不需要道谢,更不能送礼;那是封建陋习呵!”

中国知识分子的情操和追求

  《论语选编》编的是“语录”,讲的是思想,体现的是以钱学森为杰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情操和思想追求。

  如何体现这一编辑思想呢?“论语选编一定要有逻辑。”文献研究室的领导这样要求所有编辑,这给他们极大的启发。

  除了精选钱老的语录外,杨明伟和几位编辑在编辑体例上作了认真的研究。

  杨明伟介绍说,原来的计划是选编10部分以上。第一部分题为“爱国主义”;最后两部分题为“关于奉献精神以及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与“个人名利和自我评价”。后来改成现在大家看到的《选编》。其中,第一部分标题改为“关于回归祖国”;最后两部分合并,将标题改为关于“‘中国知识分子的出路’及其‘最高奖赏’、‘最高光荣’”。

  这些部分的逻辑是,从钱老冲破重重阻挠回归祖国为开篇讲起,讲到他对于社会制度的深刻认识。钱老在美国20年,对美国,对资本主义,有很深的认识。讲了怎么看社会后,接着就是确认理想信念。他说:“共产党人是具有人类最崇高理想的人。”

  杨明伟接着说,以后的部分介绍钱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他说:“我的确深有体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确实是一件宝贝,是一件利器。我们在搞科学研究时,如若丢弃这件宝贝不用,实在是太傻瓜了!”往下的部分,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介绍了钱老关于对人的认识和他关于实事求是的思想。

  前五个部分是宏观的,是管总的,第六部分是他的本行,讲科学研究及其方法论。他提倡学术民主和“集体思维”的创造力,这就是第七部分。

  杨明伟说,由于钱老考虑的不仅仅是他自己专业的问题,眼光远大、胸怀宽广,第八部分选编的就是他关于中国长远发展战略方面的思想。他晚年一直在思考中国怎样才能培养出大家,所以第九部分是讲教育和人才培养。

  第十部分前面已经提到过,是讲中国知识分子的出路何在,怎么看待荣誉等问题。他说:“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工作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这就是他的追求。

  杨明伟说,这十个部分,每一部分讲什么我们都认真作了研究,钱学森的论语很多,我们精中取精。可以说是“煞费苦心”,而且每一条编排都按逻辑顺序递进。

  读读钱学森言论,你会看到,这里的闪光点俯拾即是。

  当记者走出毛家湾,街头已是灯火通明。虽然只是几个小时的采访,却真切地体味到钱学森思想的精华,就像满天闪烁的繁星。看不尽的灯火,品不尽的钱学森。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