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长廊
朱光亚:我个人只是集体中的一员
发布时间: 2011-02-28    作者:余建斌    来源:人民日报 2011-02-28
  字体:(     ) 关闭窗口

  “祖国的建设急迫地需要我们”

  爱国之情,始终是朱光亚的精神动力源泉。1950年2月底,朱光亚匆匆告别学业尚未完成、处在热恋中的女友、也是未来的妻子,取道香港回到新中国。之前,他和其他52名留学生签名发出了一封给留美中国学生的公开信,信中大声呼唤:祖国的建设急迫地需要我们!

  回到国内后,朱光亚成为当时北大最年轻的副教授之一。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这些都是朱光亚担任过甚至有一段时间身兼数职的工作职务。

  1994年3月,全国政协八届二次会议举行大会选举,在审读朱光亚的简短履历时,全国政协委员们都被深深震动,96%的委员同意增选朱光亚为全国政协副主席。

  但朱光亚的功劳不仅仅在“两弹一星”的功勋中,他还被国防科技领域的同行们誉为有战略眼光的科学家。时任解放军总装备部部长,现任中央军委委员、总政治部主任李继耐曾有一番评价,朱光亚是一位具有战略眼光和远见卓识的科学家。他参加了包括《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在内的新中国历次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工作……1970年后的30多年里,他一直负责领导我国核武器技术研究与发展工作,处于高层科技决策的中心,潜心探索中国特色的核武器发展之路……

  当科协主席时,朱光亚一直强调科协是人民团体,是科技工作者之家,要避免行政化倾向。要让来办事的知识分子有回家的感觉。

  为呼吁全社会尊重科学,重视科学知识普及,在中国科协的5年,也许是他一生中发表公开讲话最多的一个时期。

  曾在朱光亚身边工作10年的秘书陈建平说,1994年中国工程院创建,朱光亚担任首任院长。当时他曾多次推托,并提出自己认为合适的人选,但还是被确定为院长人选,并在当年6月的中国工程院成立暨首届院士大会上,全票当选为首任院长。

  “我个人只是集体中的一员,做了一些工作”

  几十年前,在北京一个大院里,一群小孩正聚在一起聊天。不知是谁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的爸爸妈妈是做什么的?居然没人能答出来。有人说:咱们回忆一下,是不是每次核试验,大家的爸爸妈妈都不在北京。“大伙儿一验证,果然都在出差,都去了西北地区。确认了这一事实后,大家感到非常神圣,静静地坐了好长时间。”回忆起这个亲身经历的小故事,朱光亚的儿子朱明远眼睛有些湿润。

  有10余年时间,朱光亚和孩子们一年也见不了几次面,回北京几天也是汇报工作。由于特殊的事业,朱光亚的经历鲜为人知。但这和朱光亚极为低调也有关系。多少年来,一直看不到描写朱光亚的文章,其实不是没有人写,而是写了文章到他那里过不了关,不是被扣下来,就是因不同意发表而被退回。他总说,先写别人吧,我的以后再说。

  2004年,朱光亚80岁。为表彰他对我国科技事业特别是原子能科技事业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我国国家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10388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朱光亚星”。在“朱光亚星”的命名仪式上,他平实地说:以我的名字命名一颗小行星,我很不敢当……我个人只是集体中的一员,做了一些工作。我忘不了信任和关心我的党组织,忘不了支持和帮助我的老领导,以及同舟共济的同事们。

  朱光亚淡泊名利,时任中国工程院秘书长葛能全曾回忆,1996年,朱光亚获得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的100万元港币奖励。他拿到奖金支票后,马上就捐给了中国工程科技界的工程科技奖奖励基金。他攒了4.6万多元稿费,也捐给了中国科协的一个基金会。他自己非常节省,经常拿台历反面写东西,如果只需要写一句话,他会撕那么一条下来,而不是用整张纸。

  朱光亚对吃饭很不讲究,有什么吃什么。他曾喜欢穿一套旧的布军服,虽然旧,却是干净利索。他自己也是这么一个利索的人,在美国留学期间,他的学习成绩全是A,连续4年获得奖学金。据朱光亚夫人许慧君回忆,当时的美国教授们觉得看朱光亚的答卷是种享受,因为他一贯卷面清楚干净。

  朱明远也因为父亲的这种熏陶受益。“那时候刚开始工作,同事和领导们都夸我很细致。他们可想不到我在家常被父亲说成‘马大哈’。”朱明远说:父亲对我们要求很严格,但这种严格又不是严厉,他对人态度非常温和,就是言传身教。

  (本文部分内容引自《我们的父亲朱光亚》一书,作者顾小英 朱明远)

    1. 科学巨匠 卓越功勋
    2. 永远铭记朱光亚院士的教诲
    3. 朱光亚同志生平
    4. 朱光亚同志遗体火化 胡锦涛等到八宝山公墓送别
    5. 朱光亚同志逝世
    6. 两弹元勋朱光亚
    7. 中国工程院的筹建历程
    8. 温家宝亲切看望何泽慧、吴文俊、朱光亚、王大珩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