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长廊
李毅中卸任工信部部长 “不说再见”
发布时间: 2010-12-27    作者:刘育英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12-27
  字体:(     ) 关闭窗口

李毅中(资料图片)

   虎年岁末的卸任,对65岁的李毅中来说,是他职业生涯的最后一次转身。过去的七年,他的职业线上依次标记着国资委副主任、安监总局局长、工信部部长这样的头衔,以每两三年为周期,李毅中完成了属于他的三次华丽转身,也留下了三张不同的面孔。
   12月26日下午5点,2010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作会议进行到最后一项议程,由李毅中讲话。此刻,65岁的他已经卸任首任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退出一线领导岗位。

  25日上午,李毅中最后一次做工作会议的主题报告。尽管是最后一次,李毅中像以往一样,不时脱稿阐述自己的观点。他做完报告时,已经中午1点。下午3点,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命苗圩接替李毅中任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

  李毅中幽默地说,“提前没有任何谋划”,“交接异常平稳”。

  2008年,李毅中担任首任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党组书记。工业和信息化部由原信息产业部、国防科工委、发改委的工业部门、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烟草专卖局等部门融合而成,是中国“大部制”改革的试点。

  李毅中的两点牵挂中,其中一点就是“三定”方案没有落实到位,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职责仍在其他部委。工信部在履行工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的重大任务时常显得“手段不足”。

  李毅中说,“责任在我,争取得不够,磨合得不够”。对于“大部制”,他说,改革还没有完成,决不能半途而废。

  李毅中的另外一点牵挂就是中国的工业转型升级。李毅中说,中国工业目前仍是“大而不强”,而且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消除。他希望中央进一步关注工业的发展,“第二产业不发展,就不能反哺农业,城市就不能反哺农村”。

  在中共部级官员中,李毅中是颇具个性化的人物。2003年,他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总经理身份跨入政界,任国资委副书记。2005年,中国发生死亡百人以上的特大事故4起,死亡30人以上的重大事故14次。作为应对措施,安监局升格为安监总局。李毅中临危受命,任首任局长。那一年,民众听到最多的故事是李毅中“拍案而起”。

  “任何一个有工作责任感的人,面对事故频发,面对违规违纪行为,甚至是官商勾结腐败行为、草菅人命行为,都会拍案而起”,李毅中会后接受记者采访说。

  2008年工信部组建后,重大挑战接踵而至。西藏“3·14”事件、四川汶川地震、奥运会、金融危机、新疆“7·5”事件中,工信系统都付出巨大努力。李毅中还记得汶川地震时,四川省通信管理局的员工几天几夜不睡,三天就恢复了移动通信。

  李毅中说,继任的苗圩部长,在企业和地方都工作过,年富力强,事业心责任感强,熟悉工业,熟悉管理,是合适的部长人选。

  5点半,李毅中表达感谢,向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全体工作人员发出新年的问候。自称非常理性的李毅中最后感怀地说,“不要说再见,因为我们永远在一起,永远在一起”。

  他的话引起会场热烈的掌声。主持会议的副部长奚国华回顾和总结了李毅中三年期间的工作,会场又两度响起掌声对李毅中致以感谢和敬意。

   李毅中七年完成三次华丽转身

  虎年岁末的卸任,对65岁的李毅中来说,是他职业生涯的最后一次转身。过去的七年,他的职业线上依次标记着国资委副主任、安监总局局长、工信部部长这样的头衔,以每两三年为周期,李毅中完成了属于他的三次华丽转身,也留下了三张不同的面孔。

  面孔一:国资“大管家”

  2002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国资委挂牌,李毅中调任党委书记、副主任。跨过从事了30多年的石油行业,他成为196家中国最核心国企的出资人代表,开始打理6.9万亿关乎国计民生的国有资产。

  上任后,他警告一些央企负责人薪酬过高,他反对大型企业管理层收购,提出5项禁令。有人戏称,他是“媳妇熬成婆”,得到的回答是,“国资委不会成为婆婆”。

  面孔二:救火队长

   2005年,国务院将原为副部级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升为正部级,更名“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李毅中迎来了新的挑战:首任安监总局局长。

   这一年,临危受命的李毅中打响了煤矿安全的攻坚战。也是这一年,他的身影频频出现在媒体上,背景却无一例外的都是矿难现场。  

   一位记者写下这样的日记:

   记者日记:2005年11月28日,星期一,当李毅中在初冬清冷的晨曦中从北京奔赴七台河矿难现场时,他要面临的是子时黑龙江零下11度的寒意。就在前一天晚上,李毅中刚刚处理完松花江污染事件从哈尔滨返回北京,10来个小时后他又因为煤矿爆炸而再次赶往黑龙江的另一个城市。

   2005年12月2日,河南洛阳寺沟煤矿透水事故,5日李毅中主持安全生产视频会议,7日河北唐山刘官屯煤矿特别重大瓦斯爆炸,91名矿工遇难。8号赶赴唐山,主持召开紧急安全生产视频会议,12日上午李毅中主持召开紧急安全生产视频会议。

在任三年,“疲惫”、“凝重”,成为他的固定表情。“黑面”、“狠话”,成为媒体使用最多的形容词。在一个个矿难现场和安全会议上,李毅中留下了一段段让百姓拍手叫好的经典语录:

   李毅中:贴封条撕了再贴,贴了再撕,这样下去不行,治罚没有力度,瓦斯不治,矿无宁日。

  ·我们就是要把矿工的生命放在第一位。

  ·拿出的图纸画的很正规很清楚,结果都是假的。

  ·超生越界,私挖滥采,像这种情况不是个别,有一定的普遍性,太拿人民当儿戏了,要钱不要命,煤矿井下不能搞层层转包,我再次强调不能搞,立即关闭,没有商量的余地。

   在长期采访安监总局的中央台记者赵九骁眼里,私底下的李毅中,是一个真性情、严谨认真的人:

   赵九骁:李毅中可能是我在广播记者生涯中遇到的最有个性的采访对象之一,他头脑非常清楚,记忆非常好。他更是有一个有热情,有性情,有感情的官员,所以李毅中才会对那些违法行为不留情面。记得有一次会议结束之后,与会者全部都离开了,只剩下李毅中一个人还在那儿,拿着一个红铅笔、戴着老花镜在那儿奋笔疾书。我问他您在那儿做什么?李局长告诉我说,这些内容马上就要上我们安全生产的网,所以一定要校对清楚,不能出现任何的差错。其实我看来,李毅中在安监总局工作的这三年,树立了中国高官勤勉务实、真抓实干的一个标杆性的形象。

   面孔三:马前卒

   2008年,工信部挂牌,李毅中成为历史上第一任工信部部长。从雷厉风行的救火队长到奔忙不息的马前卒,63岁的他,继续着没有周末、上班时间“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强度。他说,这是自己熟悉和热爱的领域,这里有他对中国工业的深厚情感:

   李毅中:小时候火柴叫洋火,钉鞋的钉子叫洋钉子,什么都得加个洋。那时候我们都不会制造,经过60年的变化,到现在工业体系是齐全的,由不能做到能做,由开始做低端的,逐渐的向高端发展,这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不要发牢骚,不要怨天尤人,一定要知难而上,在磨难中使工信部得到社会的公认。

   责任重大,李毅中说,他一上任就得出征,就得作战。在一直跟随采访工信部的中央台记者赵明明眼里,善言、勤奋,是李毅中留给她的最深印象:

   赵明明:我觉得从一个记者的视角来看,首先李毅中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采访对象,因为他不但乐于表达,敢于表达,而且还比较善于表达。我的印象当中,大部分的时候他面对记者的采访,甚至是在工信部内部的一些会议上发言的时候,都是不需要事先准备稿子就能够侃侃而谈的,而且是用他那种很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他身边的人说他每天都在加班,有时候每天是工作14个小时。有一次在接受我们采访的时候他自己也说,担任工信部部长以来,他是不敢懈怠,昼夜兼程。

   不敢懈怠、日夜兼程。在国产汽车吉利迎娶美国福特的婚礼上,他是证婚人;在腾讯和奇虎360的交火纠纷中,他是协调者。中国工业信息企业的每一寸进步,都离不开李毅中这个名字。但是卸任后的他,也有自己的担忧:

   李毅中:你可能生产出同样的钢,同样的石油,同样的纺织品,数量是一样的,你卖的钱都是一样的。但是人家的增加值是34元到40元,你只有26.5元,集中的反映了我们大而不强,反映了我们工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够。

   58到65岁,一个人的退休年纪,李毅中却完成了职业生涯最辉煌的三次华丽转身。7年里,花甲之年的他永远冲锋在前,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挑战。而他的这份担忧,将留给继任者来化解。

    1. 李毅中:适应"新常态" 工业要加快转型升级
    2. 李毅中:实现工业化不靠量的扩张而是质的提升
    3. 李毅中:化解过剩产能要建好退出机制
    4. 李毅中:“脱实向虚”的状况已显现 发展实体经济防止工业空心化
    5. 李毅中:认真总结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
    6. 李毅中:化解过剩生产力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工作
    7. 要解决科技和经济“两张皮”问题
    8. 李毅中等四人被增补为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9. 李毅中就《当前经济形势的几个热点问题》作经济形势报告
    10. 李毅中:创新驱动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新动力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