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学术交流经历:
2004年8月27日-30日,参加北京大学与日本河合文化教育研究所合办国际学术讨论会(京都)
2004年8月23日-25日,主持"北京论坛"历史分会(北京)。
2004年7月25日--29日,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联合主办"1920年代的中国"国际学术讨论会(银川)
2004年6月18日-20日,主持北京大学、哈佛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合开国际会议:"中国的国际化进程"(北京大学)。
2004年5月15日-5月23日,参加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汉学系国际会议:"当中国遭遇世界:1840年-2000年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变迁"(维也纳)。
2004年2月16日-3月8日,到香港树仁学院讲学:现代中外关系史专题。
2004年2月6日,参加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举办"纪念田余庆先生八十华诞学术研讨会"。
2004年1月10日-12日,参加中华美国学会、中美关系史学会、哈尔滨工业大学主办"20世纪美国与亚洲的冲突和战争"(哈尔滨)。
2003年12月12日-17日,访问日本中央大学,为日本东京国际关系研究会作学术报告,并为日本东京中华民国史研究会做学术报告(东京)。
2003年12月10日-12日,协助主办北京大学国际学术大会"世界历史中的延续与断裂"(北京大学)。
2003年11月29日,参加北京大学、东方历史学会
项目:
2006年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冷战时期美国对外重大政策研究”,第三主持人,主持分项目“冷战时期美国对外重大政策研究”。
2005—2006年台湾中研院委托项目:“中国大陆史学及相关刊物排序”主持人。
2005—2006年北京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北京大学本科教学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召集人。
200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博士点基金项目:“美国肯尼迪政府对华政策研究”,主持人。
200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研究生创新工程”暑期研究生精品课项目:“全国世界史研究生精品课系列”,主持人。
200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国际冷战中的大国战略关系研究”,第三参加者。
2003—2006年北京大学“211”二期“史学创新工程”总主持人。
2000—2002年北京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项目”(985)子项目:“现代史料研究中心建设”主持人。
2001—2002年北京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北京大学本科教学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召集人。
2000—2001年北京大学通选课:“中华民国史专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题”等课程建设立项主持人。
2000年北京大学研究生课程“冷战时代的中国与世界”课程建设立项主持人。
1998年2月美国约翰逊总统基金会研究奖助金。
1997年9月—1999年1月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研究奖学金。
1994年3月美国杜鲁门总统基金会研究奖助金。
1994年2月美国肯尼迪总统图书馆基金会研究奖助金。
1993年1月—12月美国威尔逊国际学术中心访问研究奖助金。
海外交流:
◎2008年
9月3—6日,韩国首尔,东北亚历史财团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合办学术会议“东北亚史的性质”。
7月14日—9月14日,香港科技大学(HKUST)田家炳基金访问学者(Tin Ka Ping Fellow)。
4月14日—4月16日,澳门大学“冷战时期美国重大对华政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3月27日—3月30日,韩国首尔大学PESETO(北京大学、首尔大学、东京大学人文学科)国际学术研讨会:“东亚人文学的发展与趋向”。
◎2007年
11月1日—2008年3月1日,日本京都大学人文学部访问教授。
10月20日—23日,日本新泻大学国际学术会议:“东北亚地域网络的历史构成”(Historical Composition of Regional Network in Northeast Asia)。
10月3日—10日,美国夏威夷大学东西方文化中心学术会议:“跨国史的编纂——东亚三国的共同历史教科书的问题”。
9月13日—17日,意大利罗马佛罗伦萨大学政治学系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罗马大学东方学院工作访问。
8月15日—9月13日,德国爱兰根大学(Universitat Erlangen-Nurnberg)历史学系访问研究。法兰克福大学汉学系工作访问。
6月26日—7月4日,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国际学术圆桌会:“冷战在亚洲”,马来西亚吉隆坡华人侨社研究中心讲座。
◎2006年
11月23日—2007年2月23日,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LSE)访问研究员。期间应邀参加了U of Bristol关于中国海关史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9月27日—30日,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后冷战史学(Post Cold War Historiography)”国际学术研讨会。
7月5日—11日,美国康乃尔大学合作交流研讨会:For the Future of US-China Relations—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APS-Beida Coopreation。
6月29日—7月3日,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学院讲学。
6月25日—28日,二十世纪中国史学会(HSTCC)“1850—2000年中国民族与国家”(Chinese Nation—Chinese State,1850-2000),提交论文(新加坡)。
◎2005年
12月13日—20日,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国际研讨会“从京都到北京——人文之光的交汇”。
10月6日—10月9日,韩国哈佛燕京校友会国际学术研讨会:“East Asia in Globalization: Conflicts and Compromises”,首尔大学。
7月3日—6日,第20届世界历史科学大会(The 20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Historical Sciences, Sydney),澳大利亚悉尼。
3月25日—4月5日,美国洛衫矶、芝加哥,参加湖林学院国际学术讨论会:“Changing Perspectives on China: New Debates, Approaches, and Challenges in 21st Century Asian Studies”。
◎2004年
12月3日—8日,参加日本県立长崎シーボルト大学举办的“岐路に立つ日中关系の改善方策の共同研究”国际研讨会。
10月21日—11月20日,日本中央大学法学部讲学。
9月15日—20日,参加国际关系史学会(Commission of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2004年度东京会议:“国际关系史の再考:アジアの视点から”(东京外国语大学承办)。
8月27日—30日,参加北京大学与日本河合文化教育研究所合办的第三届学术研讨会(日本京都)。
5月15日—5月23日,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汉学系国际会议:“当中国遭遇世界:1840年—2000年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变迁”。
◎2003年
12月11日—17日,赴日本中央大学访问研究。
6月17—25日,二十一世纪大学联盟文科院长会议(英国格拉斯哥大学)。
3月13日—18日,随团访问莫斯科大学,落实北大—莫大联合培养研究生事宜。
◎2002年
12月3日—13日,美国华盛顿出席北美研究生院年会,顺访哈佛大学研究生院调研。
4月21日—5月5日,参加全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代表团考察昆士兰、奥克兰、墨尔本、悉尼、新南威尔士等大学研究生教育状况(澳大利亚、新西兰)。
3月6日—9日,加拿大温哥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21世纪大学联盟(U21)经理会。
◎2001年
11月8日—12日,参加台北东吴大学学术研讨会“史学教育的危机与转机”。
8月1日—11日,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的国际化—内化与外化”。
5月31日—6月4日,国际学术研讨会“东学农民革命”(韩国全州)。
5月6日—18日,美国中央华盛顿大学中国周学术讲座。
◎2000年
7月26日—8月2日,第16届亚洲历史学家大会(马来西亚哥达基那巴卢)。
7月1日—8日,奥地利萨尔斯堡研讨班:国际高教体制的变革。
5月6日—17日,美国犹他州立大学,国际研讨会:“布什总统任期内的中美关系,1989—1992年”。
◎1999年以前
1999年10月7日—23日,美国阿拉斯加的安克雷奇市美国口述历史学会年会。顺访新英格兰地区威斯康辛大学、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等口述史中心。
1998年7—8月,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访问研究员。
1997年9月—1999年1月,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访问进修生。
1996年1月9日—14日,香港大学历史学系国际冷战史研讨会:“冷战与亚洲”。
1995年10月12—17日,韩国汉城大学,校庆五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大学教育”。
1995年8月14日—9月7日,美国纽约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夏威夷大学学术讲演。
1995年1月10日—28日,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亚太研究所访问学者,参加中国文化大革命史国际学术研讨会。
1992年12月—1994年5月,美国华盛顿,威尔逊国际学术中心冷战史项目研究员,乔治华盛顿大学欧俄欧亚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1987年11月—1988年11月,日本东京,创价大学文学部客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