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史珍闻
1972年欢迎尼克松的神秘晚宴
发布时间: 2011-02-21    作者:王梦悦    来源:国史网 2011-02-21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寓意深刻的“烧滑水”

  1972221日中午1130分,美国总统尼克松一行乘坐的“空军一号”专机准时降落在北京东郊机场。中外记者早已等候多时,无数镜头都在静候着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当两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时,周恩来意味深长地说:“你的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

  按照惯例,外国元首来华访问,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的阵容通常是由120人到155人组成。而此时展现在尼克松眼前的是他所从未见过,也是中国外交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大规模——由371人组成的陆海空三军仪仗队。对中方这种高规格、高礼仪的接待,尼克松感到非常高兴,他称赞说:“中国仪仗队是我见过的最出色的一个。”

  以往外国元首来访,通常都是下榻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的18号总统楼,此次尼克松一行也不例外。这天中午,钓鱼台国宾馆为远道而来的美国客人准备了第—次午宴。为欢迎尼克松夫妇的到访,毛泽东还亲自为他们增添了3道菜,并指定由中南海的厨师程汝明做好后送到钓鱼台。

  这次午宴上有一道菜叫“烧滑水”,对于不喜欢吃多刺鱼的外宾来说,这道菜并不合适,但毛泽东执意要加上去。就这样,由毛泽东钦点的烧滑水、鱼翅仔鸡、牛排这3个菜一同端上了尼克松夫妇的餐桌。当尼克松及夫人知道这三道菜是毛泽东及夫人江青特意为他们安排的感到非常高兴,而且吃得很干净。吃完之后他们连声道谢,并表示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好客之情。

  事后,程汝明悟出了这道菜背后所预示的特殊意义。“烧滑水”实际上是用青鱼的尾部做主料,那是鱼身上最有力的一段,它好象是鱼游水时的前舵和推进器。毛泽东可能想借这个寓意,希望中美这两个国家从这一周开始,一起推动两国及世界向前发展。

  四、名震世界的历史性干杯

  1972221日晚,为欢迎尼克松及夫人一行举办的盛大国宴在灯火通明的人民大会堂宴会厅拉开了帷幕。此时此刻,宴会现场的热烈气氛通过国际通讯卫星直接传输到了美国的千家万户。

  宴会开始,周恩来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祝酒词。紧接着,祝酒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周恩来招待尼克松和基辛格这样的贵宾用的茅台酒据说已贮存30年以上。当服务员将那古雅的水白陶瓷酒罐打开,一股特殊的芳香悠悠溢出,沁向四周。

  “这就是驰名中外的茅台酒。”周恩来举起面前的一个小酒杯向尼克松介绍。当时的国宴,每个客人面前至少摆上大、中、小三个酒杯,每个酒杯都斟得满满的,其中必有国酒“茅台”,其余的是各种名牌葡萄酒,另外还有桔子水和矿泉水等。

  “我听说过您讲的一个笑话。说一个人喝多了,饭后想吸一支烟,可是点火时,烟还没有吸燃,他自己先爆炸了。”尼克松讲到这里,不等翻译说出,自己先笑了。此时周恩来也开怀大笑,他当真拿来火柴,划着之后,认真点燃自己杯中的茅台酒,用愉快的声音说:“总统先生,请看,它确实可以燃烧。”的确,这纯净透明、醇香浓郁的茅台酒将尼克松深深地迷住了。时隔多年,尼克松在其回忆录中,仍对这次国宴上喝茅台酒的趣事念念不忘。就在中美两国领导人手举美酒频频碰杯之时,一位美国记者用镜头将周恩来与尼克松干杯时的精彩瞬间捕捉了下来,使国酒“茅台”因这历史性的“干杯”而名震世界。

  双方祝酒后,周恩来举着酒杯向美国官方代表人员逐一敬酒。清脆悦耳的碰杯声回响在宴会厅里。

  可是,只要稍一留意便会发现,周恩来祝酒时,说是“干杯”,但却不像过去那样痛快豪爽地喝干杯中酒。而只是用嘴唇轻轻沾一下杯沿,然后礼貌热情地向对方致意,用一个微笑和注视的目光替代了干杯的动作。

    1. 1969年中美关系解冻研究
    2. 美国尼克松政府对华核军控政策评析
    3. 中美上海公报的产生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4. 和尼克松一起看体育表演
    5. 做朋友是中美唯一正确选择
    6. 尼克松访华前后的对外宣传
    7. 历史是一面镜子 尼克松眼中的中国
    8. 续写“改变世界之旅”
    9. 毛泽东与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的战略决策
    10. 中美关系缓和与几张“修版照”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