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史珍闻
陈叔通:从清末进士到政协副主席
发布时间: 2011-02-17    作者:汤涛    来源:中外书摘 2011-02-17
  字体:(     ) 关闭窗口

  集成300余幅名家画梅 

  1927年6月,陈叔通应浙江兴业银行董事长、上海金融业巨头叶揆初的邀请,在兴业银行驻上海的董事局内担任了银行的常务董事。由于他工作认真、处事谨慎、洁己奉公,从不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个人谋私利,业绩上也极有建树。他也从不和别人合伙投资或担任其他工商企业的董事、监察人等,因而一生未卷入任何工商经济纠葛,当时他在社会上很有信誉,是一位卓有声誉的金融家。 

  陈叔通自从1915年进入商务印书馆从事工商业及后来他从事金融事业,便立志不与官僚政客为伍,对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府的一切出仕做官之邀请均予拒绝。但与此同时,他又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国家的安危,记挂着人民的疾苦,忧时伤怀,时思救国匡时之道。 

  在军阀混战、遍地干戈的年代,报国不易,这就使他陷入一种矛盾的状态:既不愿随波逐流,又找不到正确的道路,他只好在书斋门楣上挂着一道匾,题曰:“有所不为斋”。 

  这期间,国民党政府和蒋介石为了让社会上著名人士出来为他们装饰门面,蒋介石本人也曾不止一次亲自点名、派人来“邀请”陈叔通到南京担任“要职”,但都遭到他的谢绝,无不空手而返。一次,吴鼎昌奉蒋介石之命来游说,但当他见陈叔通书斋门楣上的“有所不为斋”匾后,只得摇摇头悻悻而去。他也多次向友人表示“弟于党治之下誓不出而任事”,不愿和国民党反动统治同流合污。 

  陈叔通因家学渊源,工于古文诗辞,擅长旧体诗。此期间,平时他在居所寄情诗画,遣兴花草,好金石文物、古器美石,曾得汉器二尊,故又名其斋曰“汉双婴斋”。祖籍杭州的他自幼对梅花情有独钟,而杭州的孤山多梅,名闻天下。他的先辈曾致力于收藏书画,大多在战火中被毁,只有一幅明代唐寅的墨梅保存下来,传给了他,后来成为“百梅之首”。此后,他把收藏书画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和兴趣爱好,广为收集梅花画,定下的目标是“期于足百而止”。 

  时局动荡,经济拮据,给他的搜集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但他悉心收集,沉浸其中,常常好像着了魔一样的废寝忘食、殚精竭虑,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烦恼时时交织心头。有时,他看到了好画,想买而又缺钱,他总是想方设法与卖方周旋,或者辗转告贷,或者分期付款,或者用心爱之物交换,一定要把画买到手。 

  从开始到集成百家,前后共花了三十多年,这样,明清两代五百余年间以画梅著称的每一流派,各种风格,无论幅、轴、卷、册,陈叔通都收而藏之,选其精华,除其重复,终于集成了300余幅名家画梅。后来,他又收藏到高澹游的《百梅书屋图》,便自号“百梅书屋主人”,遂以“百梅书屋”为斋,借以表达自己的节操。陈叔通也曾付梓印成《百梅集》,今天坊间早已绝版。年代最早的,有元末王冕的墨梅;较近的,也是大约一个世纪以前的作品。如明人陈献章所画的梅花长卷,长三丈有余,题曰“孤山烟雨”,绢为地,呈绛色,繁花细蕊,纷葩烂漫;明人刘世儒的作品长约两丈,题曰“寒云侵晓月,清露落水华”,水墨淋漓,挥洒成趣。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寇侵占了东北三省,陈叔通的“隐居”生活被打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认识到自己再也不能“有所不为”。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后,陈叔通积极参加了募捐劳军和各种支前活动。此时,他以迟暮之年,遭受河山破碎之痛,心境悲苦万分的程度可想而知。他在诗中写道:“弥天兵氛今方始,危涕沾襟万骨尘。”全面抗战爆发后,他与张元济、项揆一等一批友人积极支援抗战,募捐劳军,不辞艰辛,积极支持和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 

  陈叔通从1915年弃政从商以来,二十四年中五次迁居,住屋愈迁愈小。1939年,他更是迁居乡下吉羊村,但他相信物极必反,所以他要挣扎着活下去,热切地盼望着胜利的到来。他抱着沉痛心情,磨砺意志,以保持晚节自勉。当时敌伪一再派人邀他出来担任伪职,他杜门谢客,坚决拒绝。

    1. 2月17日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