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外交”——
提高中国现代农业技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的心愿,为实现这个目标,他提出了“杂交水稻外交”的建议,希望通过杂交水稻在国外的推广,为世界粮食产量和品质的提高作贡献,同时提高中国现代农业技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1995年以来,联合国粮农组织为了支持解决低收入、粮食短缺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选择15个国家提供援助经费,推广杂交水稻,这为杂交水稻在世界的研究推广提供了良机和条件。“十五”期间,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国政府通过国际科技合作与培训项目、政府间援助项目,推动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农业科技交流,向外界广泛展示了我国在杂交水稻研究与应用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吸引了世界上很多国家对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的浓厚兴趣。
以水稻种植为主的东南亚国家领导人在与中国领导人会晤时,都谈到农业合作问题,指名要中国帮助他们发展杂交水稻。2000年,菲律宾总统参观了由中国专家育成的杂交水稻的高产示范田后,当即号召国民种植杂交水稻。由于杂交水稻在菲的增产效果显著,菲政府先后两次邀请袁隆平访菲。
为帮助推广杂交水稻,联合国粮农组织聘请袁隆平为首席顾问,并聘请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多名专家作为国际技术顾问。中国专家多次赴印度、越南、缅甸、孟加拉国等国指导发展杂交水稻。为促使杂交水稻在美洲发展,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1994年开始与美国水稻技术公司合作,常年派专家前往该公司进行技术指导。与此同时,在湖南长沙举办了40余期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培训了来自东南亚、南亚、非洲等30多个国家的专业技术人员逾千名。此类培训大力传播了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和其他先进农业技术以及优秀的农业推广经验,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持续获得学员和所在国的高度评价。东帝汶农业部长表示,当地百姓掌握中国杂交水稻种植技术后,东帝汶就有希望摆脱饥饿的威胁,中国给东帝汶带来了稳定繁荣的基础。
“农业走出去”——
实现杂交水稻品种和配套技术应用本地化
杂交水稻国际推广还带动了我国其他相关产品出口,并逐步形成产业化,促进其他领域的经贸合作。近几年的杂交水稻国际推广,促进了我国农业高科技国际间的合作,带动了其他农业科技交流活动,十分有利于世界农业技术的持续发展。同时,在海外推广杂交水稻的过程中,通过资本和技术的注入,实行资本、技术和人才三要素的整合,形成一整套成熟过硬的管理营销经验和雄厚的科研、经济实力,为中国“农业走出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尽管我国杂交水稻的国际推广已取得一些成绩,但相对而言,这项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规模还很小,年出口杂交稻种量仅为1.5万吨左右,而且主要集中在越南、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等国。在杂交水稻国际推广的实践探索中,存在着发展周期长、投入资金大、政策制约与贸易壁垒等等,这些都是杂交水稻国际推广的难点,亟需加以解决。
首先,规范杂交水稻品种资源出口途径,切实保护杂交水稻知识产权。在杂交水稻的国际推广中,对于需要出口的杂交水稻亲本,要采取严格的审核和登记制度,从而保证杂交水稻品种资源从合法的、正规的渠道出口,保护我国杂交水稻品种资源的合法权益。
其次,充分利用我国杂交水稻自主知识产权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在我国杂交水稻的国际推广中,势必与国外的一些政府机构、组织或企业等开展广泛的科技或经贸合作,这将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利用我国杂交水稻专有技术和专有品种的知识产权问题。在杂交水稻商业化应用前要预先在拟推广国家和地区申请品种保护权或专利权,使其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商业和经济价值。
最后,优化策略,分步推进。杂交水稻国际推广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应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在现有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适销对路”的方针,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和计划。近期以要求迫切且基础较好的国家如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等国为重点,快速、稳步推进,然后向亚洲地区其他国家辐射。同时,在非洲和南美洲选择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重点国家,扩大试种、示范,取得成功后向周边国家传播。
在发展战略上,应走“本地化”发展之路,杂交水稻国际化种业大公司应最终把大本营搬到推广国,从而实现杂交水稻品种和配套技术应用本地化,并全面完善杂交水稻种子售前、售中和售后的生产、销售和服务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