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史珍闻
与毛泽东有关的流行词语
发布时间: 2010-12-24    作者:胡松涛    来源:国史网 2010-12-24
  字体:(     ) 关闭窗口

 

图为毛泽东同志1961年9月在江西庐山的资料照片。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在湖南湘潭韶山冲诞生。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

   孺 子 牛

  “孺子牛”一语最早见于《左传·哀公六年》。说的是:齐景公溺爱儿子,自己四肢着地,做牛状,让儿子骑在上面,口里还衔着一根绳子,让儿子像牵牛一样牵着,儿子不小心从他背上掉下来,绳子一紧,把他的老牙扯断了。

  这件事情过去了一两千年,人们几乎把它忘记了。但是,事情忽然因为一个大人物发生了变化。——所谓大人物,就是那些能够使平凡事物忽然起变化并且使那个不为人注意的事物变得引人注目的人。

  1932105日,那天晴,或是阴,不知道了。郁达夫和王映霞邀鲁迅夫妇于聚丰园话别。席间,鲁迅哼成七律《自嘲》,其中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句。同月12日,鲁迅将这首诗书成条幅赠柳亚子,诗后题有跋语:“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凑成一律,以请亚子先生教正。”可见,鲁迅对这两句诗多么满意。

  这两句诗传到了毛泽东那里,毛泽东也喜欢。毛泽东沉吟再三,并且将“孺子牛”一词推向更加辽阔的境界。1942523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

  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千夫”在这里就是指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877)

  与鲁迅关系密切的冯雪峰说:毛泽东的解释是“一个天才的解释”,因为鲁迅诗中“孺子”的本意只是指儿子海婴。曹聚仁则说:毛主席引用鲁迅的诗句,境界比鲁迅原意广大得多。

  鲁迅愿做儿子的牛,毛泽东号召共产党人做人民大众的牛。从此,“孺子牛”一词带着崭新的含义流行全国——

  郭沫若说,自己愿为牛的尾巴。茅盾说,自己愿为牛尾上的毛,帮助牛把吸血的大头苍蝇和蚊子扫掉。更多的人引用毛泽东的话,表示要为人民大众奉献服务,做“孺子牛”。

  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一句古语,最早见之于《汉书·河间献王传》:河间献王刘德是汉景帝之子,他一生好研究古籍,收藏了许多善书,据说他“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

  《汉书》之后,“实事求是”这个词在宋儒书中多有出现,但在朝野中并没有流传开来。

  毛泽东旧话重提。19415月,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说:“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毛泽东亲笔题写“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把它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从此,“实事求是”一词在中文中得到新生,成为中国1949年以后使用最频繁的一个词之一。

  如今,“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勒石竖立在许多单位门口,包括中共中央党校大门口。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中的《论十大关系》
    2. 毛泽东生前未公开发表《论十大关系》的原因
    3. 毛泽东在政治上如何要求党的高级干部
    4. 郑有贵:从《寻乌调查》探析传统乡村凑份互助文化
    5. 毛泽东对计划经济的改革探索及其价值审视
    6.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历史贡献
    7. 毛泽东要读的最后一部书:《容斋随笔》
    8. 建国后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发展与演化
    9.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初语境与当代发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