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订新条约是访苏主要目的
在第一次会谈中,毛泽东明确指出,希望苏联废除1945年同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取消苏联在中长铁路、旅顺口及大连港等方面一切在华的特殊权益,与新中国重新签订一个新的体现完全平等的条约。斯大林却指出,1945年签订的条约,是取得了美英同意的,对这个条约的任何改变都会给美英两国以攻击苏联的口实。签订新的中苏友好条约恰恰是毛泽东此行的一个主要目的。会谈因此陷入僵局。
目的难以达到,毛泽东想到了长于谈判的周恩来。在征求斯大林意见时,斯大林非常圆滑地说:这个问题应由你们自己决定。这样一来,会谈只好暂告一段落。
12月21日,毛泽东应邀出席了苏联庆祝斯大林70寿辰大会,在形式上受到高规格的接待。但苏方对毛泽东关心的中苏条约问题始终避而不谈,使毛泽东有些着急。第二天,他找到苏方有关人员,要他们转告斯大林,要求再次就中苏条约等问题进行会谈,并想请周恩来前来莫斯科完成协定的签字手续。
24日,毛泽东与斯大林举行了第二次会谈。当毛泽东再次询问周恩来是否应来莫斯科时,斯大林说:“政府主席现已来此,内阁总理又来,在对外观感上可能有不利影响”,“还是认为周恩来不来莫斯科为宜”。这表明斯大林仍然不愿意与新中国另订新约。
12月下旬,各国代表团在参加了斯大林寿辰庆祝活动后纷纷回国,惟独毛泽东留了下来。斯大林几乎每天都让人打电话来询问毛泽东的饮食起居,却始终不谈签约的事,也不同毛泽东见面。毛泽东再也按捺不住了。他对来看望他的苏方人员说,你们要保持同国民党的条约,你们保持好了,过几天我就走。我现在的任务是三个:吃饭、拉屎、睡觉。这明确表达了对斯大林拖延讨论新约的不满。
这时,事情却突然有了转机。缅甸、印度、丹麦、瑞典和英国等国准备承认或同新中国建交。中国在国际上朋友越来越多的新动向促使斯大林认真对待毛泽东提出的要求。同时,英国通讯社放风说,斯大林把毛泽东软禁起来了,这一谣传使苏联方面非常被动,也使斯大林终于认真考虑与中国签订新约问题,并同意周恩来来莫斯科。
1月2日晚,毛泽东致电中共中央,通报了苏联方面的情况,并明确提出让周恩来“于1月9日从北京动身,坐火车(不是坐飞机)来莫斯科”。
电报发出后,毛泽东一扫十余天来的沉闷心绪,精神特别好。利用周恩来尚未到达的时间,他拜谒了革命导师列宁墓,到列宁格勒参观了十月革命时炮击冬宫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到波罗的海远瞻了十月革命的策源地之一———喀琅施塔得要塞等地方,充分领略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风韵。
签了新约就有了帮手
1950年1月10日,周恩来离开北京赴莫斯科。1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同斯大林举行会谈,这也是毛泽东到莫斯科后第三次与斯大林会谈。
在这次会谈中,斯大林的态度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变。他首先提出,尽管他们曾经认为还是保留好,但必须对涉及中苏关系的现有的条约和协定进行修改。斯大林说,修改的原因在于旧约的基础是反对日本的战争,既然战争已经结束,日本已投降,形势发生了变化,与国民党签订的条约就成为过时的东西了。同时,斯大林对旧约中的一些不平等条款,也不再回避,指出要废除或修改。其坦率的举动,实在出乎毛泽东的意料。斯大林有了这样的态度,会谈进展得非常顺利。毛泽东在给国内刘少奇的通报中说“工作是颇为顺利的”。为了使新的条约区别旧约,中方提议可在原来基础上加上“互助”二字,苏方也接受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最终达成。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字仪式在克里姆林宫隆重举行。
当毛泽东和斯大林以及中苏双方其他高级领导人合影时,毛泽东的机要秘书叶子龙发现了一个不引人注意的细节———斯大林稍稍向前挪了一小步。回到下榻处,他向毛泽东提到这一点。毛泽东微微一笑说:这样就一般高了嘛!毛泽东身高180厘米左右,斯大林看上去要矮一些,但从照片上看,两人基本差不多高。
当晚,按照毛泽东的意见,中国驻苏联大使王稼祥以大使夫妇的名义在大使馆举行答谢宴会。斯大林是从不到克里姆林宫以外出席宴会的,但出于对毛泽东等中国贵宾的尊重,他破例率苏共中央政治局成员出席这次盛宴。当斯大林步入宴会厅,与毛泽东和周恩来拥抱时,整个大厅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2月16日,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举行宴会,为毛泽东饯行。2月17日,毛泽东登上回国的专列,结束了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苏联之行。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意义重大。1951年10月23日,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讲话说:条约定下来比不定好。定下来,就有了靠,可以放手做别的事。现在把两国的友谊在条约上固定下来,我们可以放手搞经济建设。外交上也有利。“我们是新起的国家,困难多,万一有事,有个帮手,这样可以减少战争的可能性。”
与苏联缔结了新的互助条约,毛泽东完成了一项重大的任务,这是他政治生涯中少有的经历。通过直接接触,毛泽东对斯大林有了新认识。后来,在谈到这段历史时,毛泽东说:“斯大林这个人,看情形他是可以变的。签订中苏条约,我们在那里呆了几个星期。他开头很不赞成,到后头我们坚持两次,最后他赞成了。可见一个人有缺点的时候,就是斯大林这样的人,他也不是不可以变的。”
(本文作者单位为中央党校党史部) ( 本文摘自《环球时报》 2005.01.14 第2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