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救国
随着立宪派组织发动的三次大规模的请愿活动相继失败,徐特立逐渐认识到改良主义在中国行不通,必须通过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于是,他向革命党人林伯渠等人了解革命形势,表示要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在湖南还是黑云压城之际,徐特立约集一些进步教员,到处宣传演讲,号召大家支持革命。
湖南光复后,徐特立担任省临时议会的副议长,一心为新政权的建设出力。然而官场的腐败,使他很快感到失望和愤慨。他相继辞去省议会副议长和省教育司科长的职务,决心回到教育界,用教育来改革人心,以实现教育救国的愿望。他创办并苦心经营着长沙师范,并到湖南第一师范等学校任教。他的崇高品德、渊博学识以及强烈的爱国热情,对毛泽东、蔡和森等许多有志匡时救国的学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留法老学生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徐特立与学生一道,积极学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研究革命的新思潮,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斗争。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徐特立与陈夙荒、朱剑凡等组织成立健学会,着力研究“改造社会”、“思想革新”、“妇女解放”、“民族自决”等问题,宣传世界新思潮,对推动湖南教育界、新闻界接受新思潮,传播新文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间,他还曾组织参与抵制日货、惩罚奸商洋奴、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活动。
为了真正做一个有新学问的人,1919年7月,徐特立毅然放弃已得的成就,积极参加毛泽东、蔡和森等新民学会会员组织的留法勤工俭学活动,成为一位留法老学生。在法期间,他谢绝一切特别的待遇,坚持与年轻的同学一起生活、一起学习、一起做工,甚至向比他小得多的同学学习法文。他说:“只要学生不嫌我老,肯教我法文,我就算年老,也是一个进步的老人。”
在法勤工俭学的三年多时间里,徐特立努力工作、认真学习,还抓住一切机会,调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类问题,并将所感所得写成文章,寄给国内的朋友,发表在报刊上,以期引起国内有识之士的注意,促进社会改革。
最危险的时候入党
1924年夏,徐特立回到国内,继续致力于湖南教育。他创办长沙女子师范并担任校长,同时兼任长沙师范、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的校长,精心治理三所学校,继续实践他教育救国的宏愿。
随着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合作,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在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部长何叔衡的建议下,徐特立参加了国民党左派,以图“一起来促进国民革命”。1926年12月,他会见了回湖南考察农民运动的毛泽东,随后于1927年春回家乡调查农民运动的情况。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他惊喜不已,他开始认识到“少数学生无法挽回国运……教育救国是我30年来的一种幻想”,于是积极投身农民运动,加入大革命的洪流。1927年3月,他担任湖南农民协会教育科科长兼湖南农民运动讲习所主任,还被选为国民党长沙市党部工农部部长,为发展湖南的工农运动做了大量的工作。
然而,1927年4月国民党右派公开叛变革命,5月21日长沙发生“马日事变”,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遭到疯狂屠杀。面对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徐特立拒绝了反动派对他的拉拢、利诱,毅然决然地抛弃一切,冒着杀头的危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对此,陆定一在《人民教育家》一文中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人民教育家徐特立同志,就这样给全党同志上了第一课:困难时不要动摇,应当更坚定地奋斗,革命是一定胜利的。徐老给我们的教科书,就是他的入党,这本没有字的教科书,比什么教科书都好,也比什么教科书都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