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50年中国航天路,其间洒满了成千上万航天人的汗水和心血,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实现着中国人“九天揽月”的千年梦想。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播出过《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实验成功》,采访了王希季、唐伯昶、李新阶等航天专家,讲述我国航天史上的这个重大事件。亲历者的讲述会让我们清晰地感知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脉搏,现转录如下: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国开始着手研制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经过无数次试验,攻克了无数难关,1973年底,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正样产品终于完成。1974年11月,这颗卫星被运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首次发射试验。但卫星发射升空20秒后,整个运载火箭突然失去控制。
试验失败后,科研人员对卫星和火箭的几十万个零部件进行全面测试,易损部件全部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一年后,1975年11月26日,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并于11月29日成功收回。这次返回式卫星的成功回收,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5年是我国返回式卫星成功发射30周年,截至9月,我国已经成功发射了22颗返回式卫星。利用返回式卫星开展的科学试验成果,已经充分运用在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很多领域。
[详细内容]
1975年11月26日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
唐伯昶 第一颗返回式卫星设计人员:
我当时在发射场,离开发射塔架几公里以外的一个观察点,非常震撼,因为对我们来说,一生毕竟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实际发射。
(三天后)
1976年11月29日 贵州六枝特区 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回到地面
李新阶 第一颗返回式卫星设计人员:
报告找到了,回收胶片盒完好无损,我们这时候一块石头落地了,松口气了,我们这次实验成功了。
主持人 翟树杰:
现在让我们大家来看一下,这就是我们国家一颗返回式卫星的返回舱。返回式卫星同普通卫星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要按照计划发射上天,同时在天空完成预定任务之后,准确地返回地面。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在距离地球表面200多公里的茫茫太空之中,一颗以极快速度飞行的卫星要使它改变姿态,同时重返大气层,准确降落在预定的地点,该是一件多少不容易的事情。
解说: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出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开始着手研制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
王希季 “两弹一星”元勋 中国科学院院士 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
我们国家需要从轨道的高度来观测我们国家,因为这样的高度来观测我们国家,可以把我们国家的整个面积,包括周边海洋、海岸都能够看得很清楚。如果靠别的手段来做就很难。
解说:
除了对地进行遥感观测外,当时研制返回式卫星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王希季:
苏联的加加林已经上天,美国也在努力发展载人航天。我们国家从整个考虑,也要发展载人航天,那么载人航天其中的主要基础技术之一就是返回。
解说:
1966年年初,在王希季等专家的带领下,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工作正式开始了。可是当时正值文革期间,正常的工作秩序受到破坏,许多人白天还不能工作,只能夜里偷偷地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