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史珍闻
纪实:我国首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
发布时间: 2010-11-26    作者:东方平    来源:国史网 2010-11-26
  字体:(     ) 关闭窗口

  发射停止后,立即组织人员对故障原因进行查找,结果发现是卫星地面综合控制台电源容量较小,脱落插头长线电缆电压下降过大,造成星上电压不够而使一些仪器断电。找到原因后,技术人员迅速更改了卫星的脱落插头供电方式,重新启动后,卫星工作正常。

  当天17时40分,第二次组织发射。运载火箭起飞6秒后,出现越来越大的俯仰摆动,造成姿态失稳。飞行至20秒时,安全自毁系统爆炸,火箭自毁。卫星及运载火箭残骸坠毁于发射塔东南方不到一公里的范围内,试验失败。

  后来,通过对测量数据的技术分析,结合残骸解剖,发现是运载火箭上两个元器件之间的一根导线存在暗伤,在火箭飞行过程中,因为振动造成导线短路,使俯仰通道失去平稳。

  对于在动乱之秋进行试验的返回式遥感卫星来说,她所走过的道路充满了曲折和坎坷。卫星发射在技术上出现的问题,既有方案上的也有质量上的,而质量问题则相当突出。每次在测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都多达上百个,以至曾出现过由于一级四台发动机未全部点火而不能起飞的故障,出现过由于箭头结构失稳而不能完全考验运载能力的事故,最终造成1974年11月5日第一次返回式卫星发射失败也就不足为怪了。这种由于一根导线的纰漏而损失一颗卫星和一枚运载火箭,使卫星上天时间推迟一年的惨痛教训,值得每一个中国人记取。

  失败是成功之母。广大科技人员没有被首次失利所吓倒,他们迎难而上,精心准备,为的是早日实现将返回式遥感卫星送上天的心愿。

  在第一次发射失利后,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立即作了明确指示:“失败是成功之母,不要颓废,要继续奋斗,再接再厉,一定要达到目的为止”。叶帅的指示,传达了党中央的声音和决心,坚定了从事航天事业的每个人的信心,鼓舞了每个人的战斗意志,使大家从沉重的心情中解脱出来,从懊丧的情绪里平静下来,认真细致查找原因,组织力量继续再干。经过将近一年时间的努力,重新拿出了一个质量可靠的产品,再次运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1975年8月20日,国防科委和七机部领导听取了关于即将出厂的返回式遥感卫星和运载火箭质量情况的汇报。张爱萍主任要求大家对产品要做到“精心保健”,确保质量,力争这次发射“一鸣翔天”。

  10月16日,产品专列抵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这次发射任务是在国防科委领导下,由卫星发射中心和七机部的13名有关领导组成的试验临时党委现场指挥。全体参试人员在试验临时党委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团结战斗,抱着一定要将卫星送上天、收回来的决心,深入细致的开展工作,各个环节都从难从严,对发现的上百个问题,认真分析,通过试验,严格按科学规律办事,自始至终叫响一个口号:“不带任何一个问题上天”。

  在对卫星和火箭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广泛深入地开展了预想活动,对所预想到的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研究,采取了可行措施。卫星发射中心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气氛,出现了为排除故障而加班加点努力工作的良好势头,过去的好传统重新被找了回来。

  除了正常的测试检查之外,科技人员还进行了多次地面试验。为了摸清箭体和火箭控制系统的抖动频率范围及其对飞行的影响,技术人员用另一枚火箭和配重星在发射台上进行了加注与空箭等多种状态下的抖动试验,虽然试验的结果证明不会影响飞行试验,技术领导小组仍然作了认真的分析研究,并采取了相应的安全措施。

  在对产品进行千锤百炼的测试检查的同时,各有关系统也都展开了扎扎实实的准备工作,诸如发射程序的拟制,气象条件的拟定和天气预报的准备,发射窗口的选择(根据卫星和轨道技术要求,发射卫星的最佳时段只有10分钟)等。

  由于第一次发射失败,返回式遥感卫星的地面测控系统没有得到考验。为了实现“抓得住,跟得上,回得来”的即定目标,发射中心从9月份就开始了紧张的准备工作。到10月下旬,分布在全国的10多个测控台站都完成了设备检修、站内调试和计算程序的编制等任务,共进行了四次站间联试。从10月15日开始,又分别进行了有关台站参加的卫星入轨段和回收段的模拟跟踪演练和四次校飞。通过一系列演练,锻炼了队伍,考验了设备,指挥员做了心中有数,操作人员技能熟练,测控设备状态良好,通信联络畅通无阻,保证了卫星入轨段、运行段的跟踪、测轨、遥测和测控工作的正常实施。

  万里写胸怀,须臾返人间。经过八年的努力,中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终于走完了上天、入轨、遥感、返回的过程。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