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史珍闻
光辉岁月: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市营业
发布时间: 2010-11-26    作者:阳 欣    来源:国史网 2010-11-26
  字体:(     ) 关闭窗口

   “海归”的倡议

  当中国的证券交易还只是生于静安证券业务部的“毫末”之际,大洋彼岸的美国,一批留学美国的青年学者已经在纽约证券交易所这棵“参天大树”下,设想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合抱之木”了。

  1988年4月,留美学者王波明和高西庆带着《关于促进中国证券市场法制化和规范化的政策建议》从纽约华尔街回到了北京。

  正是“出国热”、“留学热”方兴未艾的时候,这两位在美国已经功成名就的青年学者选择回国一时成了新闻。当年的《经济日报》曾对二人进行了专访。那篇文章这样报道:

  今年三十四岁的高西庆同学就读于杜克大学,专攻贸易法,后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该校法学博士学位。目前他在纽约华尔街一家著名的律师事务所工作,年薪八万美元……

  王波明同学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并在该校获得了国际金融硕士学位,今年三十一岁,现在华尔街的纽约股票交易所实习,年薪四万美元……

  当谈到回国后的打算时,他表示回国后想先写本书,介绍一下外国的股票市场,然后到一个研究经济金融政策的部门去工作,同时在大学里兼两门课。

  王波明和高西庆相识于华尔街,他们组织了一个中国旅美商学会,成员主要是攻读商科的学生,人才济济。在华尔街里耳濡目染,这些青年学者对建立证券交易市场跃跃欲试,称自己是“促进中国证券发展委员会”,热情倡议建立资本市场。

  王波明和高西庆事先就预料到了建设中国证券市场的艰难。两人都没拿已经唾手可得的美国绿卡,自绝后路。高西庆回国后去首都经贸大学当了教授,而王波明则当了一段时间的“北漂”。两人一人一辆自行车,在各大部委和大型企业间四方游说。

  王波明曾这样回顾那段日子:“人往往是被预期所驱使,开始想得难点好。我和高西庆约定,如果五年以后干不成,我们就一个去修自行车,一个去卖包子。”

  这当然是句玩笑。王波明、高西庆这两个证券市场的专业人士和倡导者很快被起用。

  1988年9月8日,“金融体制改革和北京证券交易所筹备研讨会”在北京万寿宾馆召开,王波明、高西庆受邀参会。

  那次会议囊括了中国经济界最有实权的机构,像中央财经领导小组、计委、体改委、人行、财政部、外经贸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还有数家中字号的信托投资公司。会议的发起者之一,是时任中国农村发展信托投资公司总经理的王岐山。在座的,还有诸多后来中国金融业的风云人物,比如现在的人民银行行长、时任外经贸部部长助理的周小川,首任中国证监会主席、时任人民银行副行长的刘鸿儒……

  “时至今日,我觉得创建中国证券市场的序幕可以说是从万寿宾馆会议正式拉开的。”王波明说。

  那次会议的最大成果,就是会后编写的《关于中国证券市场创办与管理的设想》。中国证券业结构的整体框架就此勾勒出来。

  国务院给出了开创中国证券市场的路线图:先由基层自发研究,然后变自发为国家有组织地研究和筹划。这在后来被称为“民间推动,政府支持”。

  1989年1月15日,中国农村发展信托投资公司等9家“中字号”公司各出资50万元,组建“北京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联合办公室”,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的民间推动力量。这也就是后来被中国股市先行者们津津乐道的“联办”。

  中国的证券市场最初设想是在北京,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建立北京证券交易所的事被搁置了。不过,“联办”的设想不久后就在沪、深两地开花结果。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