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史珍闻
光辉岁月: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市营业
发布时间: 2010-11-26    作者:阳 欣    来源:国史网 2010-11-26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国第一股

  仅从字面概念上,说飞乐音响是中国第一只股票肯定会有争议。记者查阅的资料中,有4只股票在不同场合和时期都曾被冠以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只”的名号。它们分别是:1980年,成都市工业展销信托公司成立发行的股票;1983年,深圳宝安联合投资公司发行的“股金证”;1984年9月,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股票,以及1984年11月,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票。

  但是从股票的定义和特征来看,前三只股票并不规范。比如天桥百货第一次发行的股票只面向内部职工,“定期三年”,“保本保息外加分红”。与其说是股票,不如说是企业内部集资的债券更为恰当。

  按照秦其斌最初的设想,飞乐音响其实也是这样一种企业内部集资的凭证。

  1984年时,秦其斌被任命为上海飞乐电声总厂厂长。新官上任三把火,他瞄准了一个商机。

  那一年,改革开放激发的经济活力已初步显露成果,原定1985年完成的“七五”计划,各项经济指标全部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国民经济一派欣欣向荣。随着生活水平慢慢提高,人们对娱乐活动的需求上升。一向开全国风气先河的上海街头,开始流行音乐茶座,生意火爆,对音响设备需求很大。

  飞乐电声总厂主要给电视机厂生产喇叭,当然也可以做成音响。秦其斌就谋划成立一个新厂——飞乐音响。设想汇报上去,主管部门也很支持,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资金一个萝卜一个坑,早就安排好了。我们这个厂不在计划之列,就让我们自己想办法解决资金。”

  秦其斌最初是想在职工中集资办厂,这种办法在当时企业中非常盛行。但是,在参加了一次所在地区的工商联会议后,秦其斌改变了想法。

  那次会上,有不少解放前经营过实业的老工商业者受邀出席。从他们的口中,秦其斌第一次了解到“股票”一词。按他的理解,发行股票可以筹到钱,企业盈利了再按股份分红。

  靠着偶然中得到的这点股票知识,他向上级请示发行股票。请示报告中还有对股份制的一个时髦说法:“将职工的命运和企业捆绑在一起。”这个想法得到了上级支持。

  电声总厂要发行股票的消息传到了上海《新民晚报》记者潘新华的耳朵里,他马上采访了秦其斌。

  “秦厂长,听说你们要发行股票集资,有没有这回事?”

  秦其斌答,有。潘新华紧跟着问:“那你们打算向社会发行吗?”

  “是啊,向社会发行。”秦其斌随口回答。

  其实,秦其斌和潘新华各自理解的“向社会发行”并不是一个概念。秦其斌的计划,是和那时候多数的股份制企业一样,把股票销售给企业职工、兄弟企业和银行这样的社会法人,现在叫“定向发行”。

  而潘新华认为的是“接受个人和集体认购股票”。“个人”前原该有个定语“本企业职工”,秦其斌没说,潘新华不知,也就没写进稿子。结果见报时,“接受个人和集体认购股票”这句话被经验老到的编辑一眼瞄中,放到了副题。

  这个无心的理解偏差,却造就了中国第一只面向社会发行的股票。稿件见报后,报社和电声总厂的电话被打爆了,都是询问如何认购飞乐音响的。

  秦其斌被逼得没有退路,只能临时决定拿出10%的股份向社会发行。正是这10%,让飞乐音响区别于当时为数不多的几个被冠名为股票的集资凭证,成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只真正意义上的股票。

  后来,秦其斌坦言:“那个时候根本没有意识到股票是关系到产权证明的东西。认识到这个层面的话,估计我就没胆子搞下去了。”

   “你们是什么所有制?”

  1984年11月14日,经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批准,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公众及职工发行股票。总股本1万股,每股面值50元,共筹集50万元股金。

  承担飞乐音响发行的是工商银行上海分行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营业部。这天一早,静安营业部两名工作人员背着银行的钱箱来到飞乐电声总厂的门卫室里,收钱,发股票。新中国第一只面向社会公众发行的股票,就这样像卖电影票一样发行了。

  可这第一只股票在拿“准生证”时就遇到了尴尬。秦其斌拿着材料去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工作人员问他:“你们是什么所有制的?”

  “我们是股份制。”秦其斌答道。那时候“股份制”一词还处在姓“社”姓“资”的争论之中。秦其斌的回答多少带一些勇于尝试新事物的骄傲。孰料工作人员却不买账:“股份制?所有制中就没有股份制这么一说!”

  的确,当时工商部门登记的表格上只有三种选择:国营、集体和私营。秦其斌想,我们肯定不是国营的,也不是私营的,那就登记“集体”的吧。

  现在回想起当时的种种境遇,秦其斌用“无知者无畏”来形容他参与这件破天荒的“中国第一股”的心态,用“水到渠成”来说明股份制改革是历史的必然,大势所趋。“每到关键时刻,总有无形的手在推进,你推一下,他推一下,就这么成了。”

  1984年11月18日,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召开创立大会,当时上海市委的两位主管领导吴邦国和黄菊到会祝贺。

  秦其斌说,当时与会的人都非常想听听领导能够对股票或股份制说点什么,但领导的讲话只是鼓励飞乐音响要好好经营,对股票只字未提。对此,秦其斌还忐忑了一段时间。

  实际上,对股票的前景,领导们看得比秦其斌要高远得多。

  早在飞乐音响成立之前,1984年8月,上海出台了新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有关证券市场的管理法规——《关于发行股票的暂行管理办法》。按此“规矩”,新中国证券市场从此迈出了它走向波澜壮阔的第一步。

  飞乐音响成立后不久,吴邦国来到公司调研,听过企业经营状况、股份制进展情况的汇报,吴邦国说:“你们搞得很好,能不能考虑扩大?”当时在场的人并没有直接回答这句问话,含糊着又汇报了别的问题。

  吴邦国走后,秦其斌越琢磨越觉得自己拿不准“考虑扩大”这个词。究竟是扩大生产规模,还是扩大股份制范围?领导走了,又不好再问,厂里的领导班子连续讨论了三个晚上,最后悟出来,应该是要他们扩大股份制的范围。

  秦其斌给上海市委秘书长打了电话,试探着问了一下:“我们电声总厂也想搞股份制。”

  “你们的想法很好,能不能搞个报告出来?”电话那头传来了肯定的声音。

  飞乐电声总厂的股份制改造就这样开始了。这就是此后的飞乐股份。为了区分此前的飞乐音响,人们一般通俗地称之为“大飞乐”,飞乐音响也因此得名“小飞乐”。

  “小飞乐”不仅引出了一个“大飞乐”。

  1984年以后,由于北京天桥百货和上海飞乐音响的示范作用,在全国掀起了一股“股份制试点热”。那时候最流行的说法是“摸着石头过河”。尽管争论不断,股份制改革却在蹒跚前行,并越走越像样子。到1986年底,我国已有股份制企业6000余家,股票集资额达60多亿元。这一年的1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放开了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股份制试点。

  虽然当时的这些股份制企业有九成以上的股票还是债券化的,但是它们的出现已经促使中国企业进入了多种所有制结构的时代。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