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史珍闻
“毛主席万岁”口号到底从何而来
发布时间: 2010-11-22    作者:陈文君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0-11-21
  字体:(     ) 关闭窗口

   ——访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副主任张素华

  张素华,女,研究员。长期从事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参与编辑了《毛泽东军事文集》、《毛泽东早期文稿》、《说不尽的毛泽东》等,参与编写了《毛泽东年谱》(1893—1949)等,专著有《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

  记者:最近有一种说法,认为1950年的《庆祝五一劳动节口号》中的“毛主席万岁”,是毛泽东自己加上的。很多读者对此难辨真假。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您能否介绍一下,与此相关的历史文献里到底是怎么说的?

  张素华:我认为,把这件事情搞清楚是很有必要的。过去我也多次见到这样的说法,有人甚至还由此得出结论说:“‘毛主席万岁!’这个几亿人呼喊了几十年的口号竟然是毛泽东自己要别人喊的。”

  澄清这个事实的最好办法就是让档案说话。我查到了1950年《庆祝五一劳动节口号》的原始档案。这份档案至今保存完好,十六开,共5页,全文竖写,字迹十分清晰。从这份档案可以看出,《庆祝五一劳动节口号》的初稿是胡乔木的笔迹,说明是胡乔木起草的。胡乔木起草的初稿拟出“五一口号”共35条,最后两条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毛主席万岁!”

  胡乔木起草后,将初稿送刘少奇审阅。刘少奇对其中的第9条、13条、16条、17条、19条、22条、25条、29条、31条、32条、33条、35条作了具体修改,并删去第34条“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这里单说第33条、第35条的修改情况。刘少奇将第33条“中国共产党万岁!”,改为“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胜利的领导者与组织者万岁!”;将第35条“毛主席万岁!”,改为“伟大的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万岁!”。刘少奇修改后,于4月18日将修改稿报送毛泽东,在这份档案第1页的右侧写道:“毛主席:此件请审阅。如可用,请交尚昆印发政治局各同志。”  

  记者:那么毛泽东审阅这份文件的时候有过什么修改吗?

  张素华:有的。看过刘少奇送审的“五一口号”修改稿,毛泽东4月21日对其中的三条作了修改。一是将第14条中的“坚决贯彻劳资两利、公私兼顾的经济政策”,改为“坚决贯彻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政策”;二是将第19条中的“不动富农财产”改为“不动富农的土地财产”;三是将第24条“台湾、西藏和其他待解放区的人民,努力协助全国解放事业的完成”,改为“台湾、西藏和其他待解放区的人民,准备一切可能条件,配合人民解放军的适时进军,解放自己,完成统一!”其他地方没有改动。

  按照惯例,这份文件还要经过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才能正式发出。因此,毛泽东改完后,又在标题《庆祝五一劳动节口号》下加括号写了“草案”二字,并在这份档案第1页的上方批示:“尚昆印发。印发政治局各同志及乔木、陆定一、陈伯达、李立三、聂、薄,星期三讨论。”随后,杨尚昆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在这一页的左上方批示:“乔木同志:请印20份。”

  在这份档案上,胡乔木起草用的是钢笔,刘少奇批改用的是毛笔,毛泽东批改用的是铅笔,因此完全能够区分什么地方是谁修改的。

  我查了万年历,毛泽东说的“星期三”是1950年4月26日。至于会议是如何讨论的,没有留下文字材料。《人民日报》后来公开发表的“五一口号”,由34条增加到了38条。增加的四条是:“向全国为人民服务的知识界致敬!”“全国各界人民共同努力,协助人民政府救济灾荒!”“在土地改革已经完成的地区,迅速发给土地证,巩固人民的土地所有权,努力进行春耕!”“全国各民主阶级和各民主党派团结一致,努力建设独立、自由、民主、统一与富强的新中国!”我还特别留意看了最后两条,发表时仍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胜利的领导者与组织者万岁!”“伟大的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万岁!”,与刘少奇修改的一字不差。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中的《论十大关系》
    2. 毛泽东生前未公开发表《论十大关系》的原因
    3. 毛泽东在政治上如何要求党的高级干部
    4. 郑有贵:从《寻乌调查》探析传统乡村凑份互助文化
    5. 毛泽东对计划经济的改革探索及其价值审视
    6.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历史贡献
    7. 毛泽东要读的最后一部书:《容斋随笔》
    8. 建国后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发展与演化
    9.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初语境与当代发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