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史珍闻
刘源与毛泽东后人们的亲密交往
发布时间: 2010-11-15    作者:刘之昆    来源:《中华儿女》 2010-11-13
  字体:(     ) 关闭窗口

  人的出身,是先天的,不能选择,无可非议;人的表现,则全在各人所为,应当是最重要的

  1982年大学毕业时,刘源已当而立之年,在生命中有一半是在大起大落的境遇中度过的他,开始认真思考毕业后去向,实际也是在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此时,他的境遇与“文革”期间对比,云泥天壤,前途更可任选:

  他完全可以留在北京,教授们也愿意收他为研究生,出国留学也不成问题,给领导同志当秘书也是触手可及的事。刘源却都婉言谢绝了,他想得更多的,是黄土地上的人们,是仍然贫困的农民。他下决心兑现诺言,重返农村,到中国的最基层去,向农民“还情还愿”,为老百姓实实在在做些事情。一番权衡,他要求到河南农村工作,他要到父亲曾经战斗、蒙难过的地方去,在父亲身边工作,他会更有力量。作为儿子,他也希望以此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刘源在后来给中学老师的一封信中,这样叙述了他当时的动机和想法:

  “在大学的四年里,我经历了所谓‘个人命运’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最黑的’变为‘中国头号高干子弟’(都是别人的话),而我的精神上也经历了一段极为剧烈的痛苦时期。我冲出逆境之时,才发现在我和周围人们之间隔了一道无形的墙,我曾努力去推倒这墙,可是自己的力量那么微小、单薄,我曾努力去做,证明我同大家没什么两样,是个极普通的人,但枉然……我明白了,我不能强求任何人理解我,只能以自己的行动来赢得人民的信任,以几年、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来拆除那道墙。”

  母亲王光美知道了儿子的想法后,表现出超人的理智和冷静,极力支持刘源实现志向,力促孩子向再生父母报恩还情,她甚至找到了北京市领导,为他能出北京到农村而“说情”。王光美从不为自己和家人的利益讲什么话,却为刘源志愿到农村工作走了一次罕见的“后门”。

  1982年,30出头的刘源只身一人来到了河南新乡县七里营公社,当了个“忝陪末座”的副主任,先是包一个大队分管一个区,后又分管社队企业。他的从政经历由此开始。1983年4月,经新乡县人大常委会讨论,全票选举刘源担任副县长,主抓全县的多种经营和工业。一年以后,由于成绩显著,他又被县人代会全票选举为县长。

  1985年初,刘源调任郑州市副市长,分管城建、计划、工交。当时,市里正在争取天然气工程立项,工作难度很大。上任伊始,市长就把这块“硬骨头”交给了他。

  在北京跑项目的那些日子,用刘源自己的话来说,就像个“上访户”。凭着为人民造福的愿望,利用在北京人际关系熟的条件,他在国家计委和石油部之间穿梭似的来回跑。一年后,当地群众翘首以盼的天然气终于引到了郑州,市民结束了用煤火烧饭的年代。当诸事就绪后,刘源又瘦了一圈。

  有人说他是“坐飞机”上来的,但是新乡县、郑州市,从领导到炊事员都说他是“扛大个、卖苦力”上来的。在郑州市副市长任上,他让郑州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有了显著的提高,为以六大国营纺织企业为代表的、住宿条件极为恶劣的数万青年职工盖起了一座座“青工楼”、“母子楼”,还有火车站广场、旧城改造……刘源干了一件又一件实事。有目共睹的实绩,使刘源在老百姓中获得了众口一词的赞誉。1988年1月,河南省七届人代会爆出一条轰动全国的大新闻:36岁的刘源经人民代表直接提名为候选人,并当选为副省长。100多名代表在推荐理由中说:“我们推荐刘源为候选人,并不是因为他是刘少奇同志的儿子,而是因为他谦虚谨慎,工作敢想敢干而又任劳任怨,有突出的政绩。”

  刘源不会忘记那一天,河南人民大会堂里掌声四起,从代表席到主席台的6级台阶,他两步跳了上去,向台下800多名代表,也向全省人民表示感谢。此时,台下再次爆发雷鸣般的掌声。

   此时的刘源百感交集,泪眼模糊,耳边又响起父亲语重心长的话语:“对一个人来说,最大的幸福是得到人民的信任,取得人民的信任是不容易的。”

  有人挑剔说,他是“没当过一天兵的上将”。如果说“兵”的意思是指军人,军官也算,那他授上将前可有近20年军龄

  用刘源的话:“官当得好好的,没想到又要我当兵了。”即使在今天,弃“官”当“兵”,恐怕也没几个人情愿。1992年,作为主管经济、工交、城建的副省长,刘源被“交流”进入军队。

  刘源回忆:当时,邓小平、江泽民、杨尚昆曾多次谈到,地方、军队干部经常交流,是共产党的传统优势,不要堵死这条路。尤其是军队里,一定要有熟悉地方工作的人。这样,他和另外两位副省长相继调进武警部队。迟浩田同志告诉刘源,他是作为“地方最优秀的干部”第一个交流从军的。

  他被派到所谓“中国最苦的部队”——武警水电部队当政委。今天,这支部队相当有名,而当年可是极为困难的。刘源领军,建三峡、上高原、战边疆……苦活累活干了无数,大仗硬仗打了不少,创建显赫功勋,一支部队炼成铁军。扎实苦干6年多,刘源晋升为武警总部副政委,分管警种部队和内卫部队西南、西北片区工作,仍然都是艰苦的地方;又五年(2003年),他平调解放军总后勤部任副政委,仍相处和谐、政绩卓著;2005年底,再晋升为军事科学院政委。

  香港有的文章说,刘源是“没当过一天兵的上将”,这纯是瞎掰,以上履历就清楚地显现着他的军龄,而且,在现役上将中,他佩带少将(8年)、中将(9年)军衔的年头最长。又有人挑剔,说他是“一当兵就当将军”,这又是不分清红皂白地胡勒。人家可是当过乡、县、市长,作为“最优秀的”副省长“交流”到军队的,省级干部可不就是少将么?也可以反过来想想:每年由军队转业到地方的高级将校,怎么没人说“一当官就安排为省厅级”呢?

  刘源出任总后勤部副政委期间,亲历了中国军队第十次大裁军,并参与了裁减人数最为集中的总后系统四所院校向地方整体移交的工作。尤其是一次向地方移交近千名离退休干部,更是难上加难。这项工作顺利完成,受到了中央军委的充分肯定。

    1. 刘源出任总后勤部政委一职
    2. 刘源 换了人间今又是
    3. 刘少奇的学习观——访军事科学院政委刘源上将
    4. 【新华网】对话刘源上将:军人在什么时候亮剑…
    5. 全国人大代表、总后勤部政委刘源:军队要听党指挥、敢于亮剑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中的《论十大关系》
    7. 毛泽东生前未公开发表《论十大关系》的原因
    8. 毛泽东在政治上如何要求党的高级干部
    9. 郑有贵:从《寻乌调查》探析传统乡村凑份互助文化
    10. 毛泽东对计划经济的改革探索及其价值审视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