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史珍闻
刘源与毛泽东后人们的亲密交往
发布时间: 2010-11-15    作者:刘之昆    来源:《中华儿女》 2010-11-13
  字体:(     ) 关闭窗口

  开篇小引:2010年7月20日,对毛泽东的孙子毛新宇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命令,授予他少将军衔。这一天,在毛新宇的工作单位——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举行了隆重的授衔仪式,前国家主席刘少奇之子、军事科学院政委刘源上将为毛新宇颁发少将军衔命令状。

  刘少奇的儿子为毛泽东的孙子主持授衔,这则新闻无疑具有“爆炸性”,一时间议论蜂起,网上热炒,说什么的都有!

  毛泽东与刘少奇,同为共和国的缔造者,同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两大伟人,但众所周知的是刘少奇又曾经是毛泽东一手发动的“文革”悲剧的最大受害者。如今两位伟人相继离开人世数十年,他们的后人各自都有怎样的命运遭际?他们两家如何面对当年的恩怨?作为“红三代”的毛新宇年纪轻,其经历也简单,无庸赘言;但刘源又是如何当上将军的?难道仅仅是因为他的特殊出身和背景吗?或者说,这种特殊背景起了多少作用呢?

  看这张相片,想往昔恩怨,真让人嗟叹不已,悲喜无措

  身为“红二代”的刘源叔叔来给作为侄儿的“红三代”毛新宇授予将军军衔,新闻一经发布,迅速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

  那段日子,浏览网上议论的刘源,很感谢广大网民的关心、鼓励和祝福。在他看来,也有不少网评,似乎“是出于今日干群矛盾的积怨而借机发泄的;亦有以偏概全,指摘毛刘对立横加攻击的。当然,这种关注本身应予肯定,但其中却带有根深蒂固的误解”。

  “且不论史籍永载,毛泽东、刘少奇同为一批革命领袖、一对老战友,一生几十年,他们最辉煌的成功,共有相生;各自最痛心的悲剧,同在相离。我们评价古今,总需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否则只能显出我辈的苛刻、偏执,甚至是浅薄、无知。”刘源依旧那么快人快语,观点鲜明。

  近两年随着毛主席热的再度升温,尤其是随着媒体报道和名人生活的进一步透明,对于毛泽东和刘少奇两家后人关系的报道,也逐渐多了起来。实际上早在1978年,刘源的妈妈王光美出狱平反后不久,听说毛泽东的小女儿李讷患病,刚四五岁的儿子没人照看,就主动带着自家的老阿姨来到她家里帮忙,带孩子,里里外外地操持。王光美自己爱游泳,每次就带着李讷的儿子一道去。2004年夏,王光美又亲自出面,召集毛刘两家后人会聚一堂,进一步启开两家友情和亲情的新篇章。

  一点不错,笔者本人就是明证。1996年,《中华儿女》杂志在三峡举办笔会,被邀请对象中就有毛泽东的小女儿李讷,而时任武警水电部队政委的刘源也恰在三峡建设工地率部队艰苦施工,正是那次笔会,促成了刘源与李讷在三峡工地的难忘相见,姐弟俩深情相拥,场面感人,也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毛新宇到湖南,向少奇爷爷敬献花圈,刘家的叔叔们也常在各种场合表达对毛伯伯和岸英大哥的崇敬。所有这些都在向世人昭示一个最简单的时代特征:无产阶级革命家之间的分歧或者矛盾,和世俗社会尤其是武侠小说中的江湖恩怨,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如今有种怪现象:不少人往往只讲出身,不论表现。看其人而不看其经历和业绩

  毋庸讳言,刘源是一位出色的“红二代”,他用自身特殊的人生历程和卓越的工作成绩为许多“红色后代”们树立了可贵的榜样。也毋庸讳言,并不是所有“红色后代”都有着类似的成功之路。笔者相信,随着“红二代”、“红三代”、“红四代”们的成长之路逐渐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熟悉、所关注,他们背后折现出来的示范意义会对整个社会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作为前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幼子,刘源对自己的家庭背景并不回避。他表示,不管这个家庭带来的是挫折还是机会,都不是自己能够选择的,只能以平常心待之,把挫折变为动力,使机会用来“为公”。如此而已。

  作为公众人物,刘源和毛新宇的经历公开,可供备查。同为老主席之后,不同的人生阅历,导致他们在各方面都截然不同。毛新宇经历单纯,而刘源的人生,却极其复杂、曲折,其间所受的磨难与坎坷,远超过一些普通平民子弟。

  刘少奇管教子女极严。刘源十四五岁就被送到野战军、公安总队当兵,上世纪60年代全军大比武中荣获特等射手称号,还被选拔为“十一”游行的国旗护卫兵,受阅天安门。倘若不吃苦、不脱几层皮、不经严格训练,仅靠关系能有如此成绩吗?1966年底,刘少奇被打倒,刘源只好离开部队。

  退回学校(北京四中),刘源曾经住在教学楼楼梯下的扫帚间,接受大批判。其后,他与大多数同学一样,卷入“上山下乡”大潮,去山西省山阴县插队落户。

    1. 刘源出任总后勤部政委一职
    2. 刘源 换了人间今又是
    3. 刘少奇的学习观——访军事科学院政委刘源上将
    4. 【新华网】对话刘源上将:军人在什么时候亮剑…
    5. 全国人大代表、总后勤部政委刘源:军队要听党指挥、敢于亮剑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中的《论十大关系》
    7. 毛泽东生前未公开发表《论十大关系》的原因
    8. 毛泽东在政治上如何要求党的高级干部
    9. 郑有贵:从《寻乌调查》探析传统乡村凑份互助文化
    10. 毛泽东对计划经济的改革探索及其价值审视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