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史珍闻
任弼时的妻子和儿女
发布时间: 2010-10-27    作者:周燕    来源:《中华儿女》 2010-10-27
  字体:(     ) 关闭窗口

  我长到15岁,才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父亲。在转战陕北途中,毛泽东欣然挥笔,为我写下“光明在前”的题词。身为中央五大书记之一的父亲,在天安门城楼开国大典的领袖行列中却找不到他的身影

  我是1946年7月11日到延安的,长到15岁,才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父亲。看着父亲戴着黑边眼睛,蓄着小胡子的样子,我怎么也叫不出口。父亲仔细地端详着这个从来没有见过面的女儿,许久,才说了一句:“大女儿,你回来了!”说着,他把我紧紧地搂在怀里,面颊轻轻地贴在我的头上。有生以来,我第一次享受父爱,鼻子一酸,泪水禁不住涌了出来:“我也有爸爸妈妈了,我再也不是孤儿了!”

  我和父亲共同生活的时间虽然有4年,实际在一起却不足一年。在陕北王家湾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父亲给予的浓浓的爱温暖着我的一生。

  1947年3月,国民党胡宗南匪军调集23万军队大举进攻延安。父亲和毛泽东、周恩来转战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主力部队撤离延安时,我在延安中学读书,远征在延安保小。考虑我俩年岁较小,随学校行军有困难,学校建议我们跟着母亲随刘少奇东渡黄河到晋察冀解放区去。父母态度坚决地说:“还是让她们锻炼一下吧!”母亲带着弟弟走了,我和远征打起背包,随同学们一起出发。

  4月13日,党中央在陕北安塞的王家湾暂住下来。父亲把我们姐妹俩接到身边。在王家湾,党中央的领袖们一同住在老乡薛如谢家的一孔窑洞里。窑洞分为3间,毛主席和江青住在左边,周恩来和陆定一住在中间,我和远征随父亲住在右边。

  4月的陕北,春寒料峭。一次,我在河沟里洗被子,受凉后发起高烧来,转战途中,部队医药奇缺,只能用凉水毛巾冷敷降温。深夜,父亲坐在小炕桌上聚精会神地批改文件,起草电报。一会儿,拧一条冷毛巾轻轻敷在我的额头上,过一会儿,再换一条。他不时用面颊贴贴我的额头,看我退烧没有,接着继续工作。周恩来伯伯也过来帮父亲照料我:“好些了吗?大女儿,还有哪里难受?”他一边跟父亲谈工作,一边换冷毛巾为我降温,一连几夜都是这样。白天,毛泽东伯伯常踱到我们的窑洞,用家乡话问我:“大女儿,好些了吗?还烧不烧?以后水太冷就不要到河里洗被子了,脏就脏点儿吧。现在是战争时期,等条件好些咱们再去讲卫生好嘛!”说着,又吩咐警卫员:“去问问咱们的医生,还有没有退烧药,拿来给咱们的大女儿吃!”

  父亲和领袖们的关爱抚慰着我饱受苦难的幼小心灵。奶奶去世时,我只有7岁,却像大人一样锄地、浇粪、种菜、抬水、洗衣服、带妹妹,什么活儿都干。12岁那年,我出麻疹,高烧不退,还要天天跪在井台上打水,帮王婆婆烧菜……再看看眼前的一切,幸福的泪水一次又一次地浸湿了我的被角。

  6月初,党中央准备转移。我和远征也要随中央机关的工作人员东渡黄河到晋绥根据地去了。我真舍不得离开父亲和伯伯们。我决定请毛伯伯在我心爱的小本子上为我题词。毛伯伯坐在帆布椅上,慈祥地摸着我的头说:“大女儿,要过河了,给你题什么字呢?”思索片刻,他欣然挥笔,写下“光明在前”的题词。站在一旁的江青也拿起笔,模仿毛主席的字体写下“为人民服务”5个字。父亲也为我写下“努力学习”的题词。

  直到今天,只要一闭上眼睛,当年父亲和毛伯伯、周伯伯为中国革命忘我工作的身影他们之间亲密的战友情,以及他们对我的关心呵护就会一一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1949年3月23日,伴随着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隆隆炮声,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关在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的率领下,离开他们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向北平挺进。由于过度的劳累,父亲在延安时,已患上严重的高血压。这通向最后胜利的一段行程,身受病痛折磨的父亲大多是躺在中型吉普车中完成的。

  10月1日,首都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的开国大典。然而,在天安门城楼开国领袖的行列中,却找不到父亲任弼时的身影。无情的病痛残酷地将父亲按在收音机旁,借无线电波享受这一辉煌的时刻。那天,远征和八一小学的同学们一起到天安门参加游行。我和弟弟在家陪伴着父母。实况转播结束后,父亲便坐不住了,焦急地等待着远征归来。他要让全家和远征一起,分享天安门广场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喜悦和激动。

  1950年10月1日,父亲终于登上天安门城楼,兴高采烈地参加国庆一周年庆典。这时,朝鲜战争爆发,一连几日的政治局会议常常开至深夜,尽管医生再三强调父亲到睡眠之时即应退席,然而,在这种关键时刻,父亲早已忘记了自己的病痛,并未料及生命的最后时刻已经临近,只是全身心地扑向工作。

  10月25日清晨,父亲突发脑血管意外,经多方抢救无效,10月27日12时36分,溘然长逝,享年46岁!父亲匆匆地走了,离开了他终身奋斗的事业。整整30年,他像骆驼一样,背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父亲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领导层中第一个倒下的创业者,毛泽东满目戚容地扶柩送他西行;朱总司令沉痛地举起右手行军礼向他告别;周总理当着我们晚辈掩面失声……5个月前,才从莫斯科回国的12岁的小妹妹远芳的哭声令人心肺欲裂。

  亲爱的爸爸:

  我从来没有想到,我还有您这样亲爱的爸爸。直到1950年1月1日,您到莫斯科养病,我才第一次与您见面……我同您在医院住了一星期以后,便深深感觉一种温暖,这是我从来没有领受过的。因此我毅然决然地同爸爸您回到了中国……哪里知道,我终究是一个没有爸爸的女孩!同我相处不到10个月,您就永别了我们,我的泪水流尽,心房欲碎。一切的一切,无法挽救我的爸爸……

  在这个世界上,我最爱的是父亲,父亲去世多年后,我的头上依然系着一根白色或黑色的毛线绳,以此寄托我的哀思。

    1. 任弼时——中国人民的“骆驼”
    2. 1950年 任弼时在北京逝世
    3. 1950年10月27日
    4. 团中央举行大会追悼任弼时同志 号召学习任弼时同志的革命精神积极抗美援朝
    5. 10月27日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