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占领以岷山为中心的洮河流域,向东发展,建立陕甘根据地
由于张国焘的拖延和阻挠,红军在懋功、毛儿盖地区停留了两个多月,错过了乘敌之虚向北发展的大好时机。党中央和毛泽东不得不把原定经松潘地区北上的路线,改为穿越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草地,北出巴西、班佑,占领甘南之洮河、夏河一带。
但是,张国焘此时又提出了一个“危险的退却方针”:要红军西出阿坝,西渡黄河,深入青海、宁夏、新疆地区。于是中共中央于8月20日又在毛儿盖召开会议,听取了毛泽东的报告,会议作出了《关于目前战略方针之补充决定》。《补充决定》指出:“在目前的具体的敌我情况之下,为实现六月二十八日关于目前战略方针之基本决定,要求我们的主力迅速占取以岷山为中心之洮河流域地区,并依据这个地区向东进攻,以便取得陕甘之广大地区,为中国苏维埃运动继续发展之有力支柱与根据地。”并分析了实现这个战略方针在政治、敌情、居民、给养等方面的有利条件,指出张国焘要红军西渡黄河“是不适宜的,是极不利的,是失去对自己力量及胜利信心的右倾机会主义。”[10]特别重要的是,《补充决定》提出了同活动于陕甘地区的红25军、26军(即陕北红军)“取得配合协同动作及汇合”的问题。这是红军长征最后进入陕北的重要一步,已经接近去陕北,但尚未明确去陕北。
为了贯彻中央政治局的上述战略方针,中央军委制定了《夏(河)洮(河)战役计划》,决定红一、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占领甘南之夏河、洮河流域广大地区,在洮河以东建立以岷山为中心的陕甘根据地。
七、以游击战争的方式,经甘东北、陕北,设法打通与共产国际的联系,在靠近中苏边界地区(宁夏)创建一块根据地
1935年8月,党中央率领右路军,穿过茫茫水草地,到达班佑、巴西地区,准备继续北上。此时,党中央按照沙窝会议、毛尔盖会议决定,命令张国焘率领左路军东进,与右路军靠拢,共同北上抗日。但是,张国焘攫取党和红军最高领导权的图谋被一再挫
败后,开始铤而走险,公开反对党的北上抗日战略方针,要求党中央和右路军随其南下。党中央为了动员他率领左路军共同北上抗日,电报频繁往来,苦口婆心,耐心说服教育。但是,张国焘却置若罔闻,并妄图以武力危害党中央。根据这一情况,党中央和毛泽东果断率领右路军中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先行北上。9月12日,党中央在俄界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作出了《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定》。
由于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北上红军仅有红一方面军的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约8千人。因此,以现有的兵力完成《夏(河)洮(河)战役计划》,控制甘南,建立陕甘根据地,已无可能。党中央和毛泽东不得不放弃原定计划,另谋新的发展。9月12日,中共中央在俄界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关于战略行动方针的报告》,提出改变“川陕甘计划”:“目前应经过游击战争打到苏联边界去,这个方针是目前的基本方针。过去中央曾反对这个方针,一、四方面军会合后,应该在陕甘川创造苏区。但现在不同了,现在只有一方面军主力一、三军团,所以应该明白指出这个问题,经过游击战争,打通国际联系,得到国际的指示与帮助,整顿休养兵力,扩大队伍。”毛泽东进一步指出:“我们可以首先在苏联边界,创造一个根据地,来向东发展。”要实现这一方针,“陕北、甘东北是我们必经之地。”[11]
俄界会议提出经过陕北、甘东北,以游击战争打通国际路线,到接近苏联的地区去,这是党中央和毛泽东从现实出发作出的无奈选择。因为张国焘分裂红军后,坚持北上的红军只有8千人,在川陕甘大范围内建立根据地已不可能,面对蜂涌而来的追堵之敌,为保留革命的种子,只能选择到中苏边界地区去,背靠苏联,求得发展。
八、最终决定落脚陕北,会合陕北红军,创建陕甘宁根据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