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190611346506624851.jpg)
位于河南省临颍县的南街村,是河南省著名的红色旅游景区。图为2011年6月28日,游客们乘坐观光电瓶车参观南街村的村民住宅区。
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发展红色旅游对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保护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培育发展旅游业新的增长点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陕甘宁革命老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2012年3月25日,国务院批复了《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该规划以陕西、甘肃、宁夏3省区的8个地级市和9个县(市)为规划范围,旨在借助3省区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相邻的交通区位条件、重要的生态地位和独特的旅游资源,把陕甘宁革命老区建设成为黄土高原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重要能源化工基地、国家重点红色旅游区、现代旱作农业示范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区。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革命老区“量身订做”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层面的规划。
![](./W020190611346506835266.jpg)
2007年11月4日,延安市安塞县一处“农家乐”接待点的农民在给客人上菜。
秦巴山片区是集革命老区、大型水库库区和自然灾害易发多发区于一体,内部差异大、致贫因素复杂,涉及省份最多的全国连片特困地区。为了发展这一区域,2012年4月,国务院批复了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该规划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着力开发人力资源,着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将秦巴山片区建设成为区域交通重要通道、循环经济创新发展区、科技扶贫示范区、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和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W020190611346506952341.jpg)
图为通过实施“秦巴山区扶贫连片开发”后,焕然一新的革命老区四川省达州市达县大堰乡卢岗村。
江西赣南等地原是中央苏区的重要所在地,为中国革命输入了大量的有生力量。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战争创伤,加上资源禀赋、交通条件、产业结构等因素,赣南的经济发展远落后于全国和江西省的平均水平。截至2011年,该区域的贫困率仍远远高于全国水平。这一现状,始终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2011年底至2012年初的两个月内,中央领导同志就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问题先后作出七次重要批示。2012年4月,由中央有关部委组成的联合调研组来到赣南。6月28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若干意见大到战略定位、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小至村民住房、老表喝水、学生读书……既兼顾当下,又着眼长远,充满了党和国家对赣南苏区的浓情关怀。
![](./W020190611346507216713.jpg)
2008年10月17日,游客在江西省安远县车头镇官溪村“萍仔妹农家乐”品尝客家小吃。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包括山西省运城市、临汾市,陕西省渭南市和河南省三门峡市,既是我国中部、西部结合带,又是华北、西北、中原地区的结合部。其区域范围内历史名胜古迹较多,红色革命事迹和革命遗址丰富,是革命时期重要的根据地。2012年5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设立豫晋陕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是全国唯一一个跨省设立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发改委明确要求把示范区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与装备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物流中心、区域合作发展先行区和新的经济增长极”。建设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振兴革命老区、发展红色旅游文化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