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大事年表 >> 重大事件 >> 重大事件梳理 >> 1990年-1999年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发布时间: 2019-06-11    作者:    来源:
  字体:(     ) 关闭窗口

  1994年2月28日,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国务委员陈俊生在会上讲话。

  在1994年2月28日至3月3日召开的全国扶贫开发会议上,国务委员兼国务院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陈俊生宣布:国务院决定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力争在20世纪最后的7年内基本解决全国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4月15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印发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通知》。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目标、明确对象、明确措施和明确期限的扶贫开发行动纲领,标志着中国的扶贫开发工作由此进入了攻坚阶段。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主要奋斗目标是:第一,到20世纪末,使全国绝大多数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达到500元以上,扶持贫困户创造稳定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条件,减少返贫人口;第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使绝大多数贫困乡镇和有集贸市场、商品产地的地方通路、通电;第三,改变文化、教育、卫生的落后状态,基本普及初等教育,积极扫除青壮年文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防治和减少地方病,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扶贫开发的进程,使得中国农村贫困人口迅速下降,1995年底为6500万人,1996年底下降为5800万人,1997年底下降为5000万人,1998年底下降为4200万人,1999年底下降为3400万人,2000年底则下降为3000万人,国家八七扶贫攻坚目标基本实现。

  中国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第一,解决了两亿多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农村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00年的3000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3%左右。其中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的贫困人口从1994年的5858万人减少到2000年的1710万人。第二,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期间,在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累计修建基本农田6012万亩,解决了5351万人和4836万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到2000年底,贫困地区通电、通路、通邮、通电话的行政村分别达到95.5%、89%、69%和67.7%,其中部分指标已经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1995年,国家以工代赈公路建设计划项目--甘肃陇南地区江武公路改建工程正在加紧施工。公路全长162公里,总投资2.5亿元。该工程对甘肃天水、陇南两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扶贫攻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执行期间,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农业增加值增长54%,年均增长7.5%;工业增加值增长99.3%,年均增长12.2%;地方财政收入增加近1倍,年均增长12.9%;粮食产量增长12.3%,年均增长1.9%;农民人均纯收入从648元增加到1337元,年均增长12.8%。第四,贫困地区的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较快。贫困地区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初步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下降;办学条件得到改善,“两基”(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成绩显著,592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中有318个实现了“两基”目标;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迅速,有效地提高了劳动者素质;大多数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得到改造或重新建设,缺医少药的状况得到缓解;推广了一大批农业实用技术,农民科学种田的水平明显提高;贫困地区95%的行政村能够收听收看到广播电视节目,群众的文化生活得到改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五,解决了一些连片贫困地区的温饱问题。沂蒙山区、井冈山区、大别山区、闽西南地区等革命老区群众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一些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面貌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以及取得的巨大成就,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和巩固边防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对于为改革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对于加快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在新世纪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与全民族的繁荣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也推进了全世界反贫困的进程。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