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3年12月22日,中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一亿次以上的“银河”巨型计算机,由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在长沙研制成功。它填补了国内巨型计算机的空白,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世界研制巨型计算机的行列。
在全国科学大会后,为加紧整顿科技事业,促进科技工作的发展,完成《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中规定的任务,有关部门和各省、市、自治区做了大量的工作:许多科研机构和一部分高等学校的领导班子得到调整、充实和加强;适当调整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平反冤假错案,进一步落实政策;1979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做好科技干部职称评定工作的通知》,恢复技术职称;发布了《自然科技奖励条例》和《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条例》,鼓励发展科技;积极加强国际科学交流活动;科学、教育经费的比重增加;恢复和建设一批专业科研机构;迅速恢复和部署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的研究;尊重科学、学习科学逐渐成为人们的思想共识。
在上述措施的推动下,我国科技事业恢复并初步发展起来,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比如,1978年11月,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提前研制成功两种急需的大规模集成电路。1980年5月18~21日,我国向太平洋海域发射运载火箭获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1981年1月,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大型高通量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我国反应堆工程的科学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9月20日,我国成功发射了一组空间物理探测卫星。这是首次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三颗卫星。1982年6—10月,我国第一次在国内进行卫星通信和电视传播试验获得成功,为建立国内卫星通信系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83年12月,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个每秒向量运算一亿次的“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研制成功并通过国家鉴定,标志着我国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了新阶段。1984年4月8日,我国发射的首颗试验通信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125°赤道上空,标志着航天技术取得了又一个新的飞跃。6月,我国第一个万立方米级高空科学气球系统建成,为发展空间科学研究提供了先进的科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