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0月20日至31日,中国农林科学院在长沙召开有21省、市、自治区农业科学工作人员参加的杂交水稻鉴定会,对于从1964年开始研究、试种的籼型杂交水稻进行鉴定。以后,籼型杂交水稻在国内逐步大面积推广种植,产生了巨大的增产效益。
标题:籼型杂交水稻
籼型杂交水稻 全国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袁隆平等人自1970年起,利用中国普通野生稻雄性不育株作母本,以中国矮杆籼稻品种为父本,经过连续多代回交,育成了二九南1号、威20、珍籼97、二九矮4号等一批不育率和不育度达100%的不育系和相应的保持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广泛测交筛选,从东南亚籼稻品种中选育出IR24、IR661、泰引1号、IR26等优良恢复系,于1973年10月完成了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并配制出南优2号、3号,汕优2号、3号,威优6号等强优杂交组合。这些组合与高产亲本和同类型常规良种比较,具有光合效率高、根系活力强等生理功能上的优势,表现根系发达、分蘖力强、穗大粒多、产量高。与此同时,还研究出了一整套有关杂交水稻繁殖育种和杂种一代的高产栽培技术,使杂交水稻很快用于生产,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
据统计,1976~1987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水稻面积10.66亿亩,平均每亩增产稻谷108.3公斤,共增产1154.5亿公斤。
1980年杂交水稻作为中国第一项农业技术转让给英国。
此项成果获国家发明特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