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缓和 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初期,中美两国领导人经过一系列外交接触和决策,使两国之间长期敌对的关系得到缓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美国政府对中国采取敌视态度,造成两国20余年的隔绝。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美国急于从越南战争中脱身,开始寻求与中国改善关系的可能性,表示“向中国开门可能帮助我们结束那场战争的苦难”。中国方面在逐步纠正“文化大革命”前期外交领域的极左错误的同时,面对珍宝岛事件后苏联的直接威胁,也考虑改变腹背受敌的不利状况。中美缓和的条件逐渐成熟。
1969年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后,在对华政策方面多次表现出改善关系的意向,放宽了中美之间人员和贸易往来的限制。中国政府注意到美国方面的这一变化,并及时采取对应措施。1969年2月,毛泽东通过周恩来委托陈毅、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召开座谈会,研究国际新形势。陈毅等人向中央提出报告认为,可以利用美苏之间的矛盾。陈毅还提出了恢复中美大使级会谈、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的建议。
1969年12月,美国驻波兰大使馆官员向中国驻波兰大使馆官员转达了尼克松希望对话的意愿。毛泽东、周恩来批准采取积极的措施。中美两国在波兰华沙恢复了长期中断的大使级会谈。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接见美国记者斯诺。同年12月18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再次会见斯诺,明确表示: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和他谈,谈得成谈不成都行。与此同时,美国方面也加快了谋求同中国接近的步伐,分别通过巴基斯坦领导人和罗马尼亚领导人带口信,向中国表达希望派秘密使节访问中国。中国方面对此作出积极的答复。1971年4月6日,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举行期间,毛泽东经过反复思考,决定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中美之间文化交流的大门。
1971年7月9日至11日,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中国总理周恩来举行了会谈。中美双方发表公报宣布,尼克松总统将在1972年5月以前访问中国。这一消息在世界上引起巨大震动,标志着中美关系有了重大突破。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一行抵达北京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毛泽东于当日会见了他们,双方进行了友好的谈话,这为中美关系走向缓和和发展定下基调。随后,周恩来总理和尼克松总统就中美关系和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多次会谈。同年2月28日,经过艰苦的谈判,在上海签署了举世瞩目的中美联合公报(后来又称作《中美上海公报》)。虽然因台湾问题,当时中美两国未能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仍然存在深刻的分歧,但双方经过交往,毕竟恢复了两国历史性的联系,并且为两国关系的发展确定了新的方向。中美关系走向缓和,标志着美国以往企图孤立中国的政策宣告结束,中国的外交战略取得了重大突破,新的世界格局开始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