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大事年表 >> 重大事件 >> 重大事件梳理 >> 1960年-1969年
修建坦赞铁路
发布时间: 2019-05-12    作者:    来源:国史网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坦、赞三国工人一起劳动(资料照片)。

   坦桑尼亚和赞比亚都是在上世纪60年代非洲民族解放浪潮中新独立的国家。但是,由于一些国家的封锁,这两国的经济发展面临很大困难。因此,坦、赞两国领导人向世界有关国家请求援建一条连接两国的铁路。一些西方国家考察后的结论是:修筑坦赞铁路没有经济意义。

  1965年2月,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访华。刘少奇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在与尼雷尔总统会谈时表示:中国政府同意帮助修建一条由坦桑尼亚到赞比亚的铁路。毛泽东主席坚定地对尼雷尔说:“你们有困难,我们也有困难,但是你们的困难和我们的不同,我们宁可自己不修铁路,也要帮你们修建这条铁路。”1967年6月,赞比亚总统卡翁达访华时,与中国商定了修建坦赞铁路的相关事宜。同年9月5日,中国、坦桑尼亚、赞比亚三国政府在北京签订《关于修建坦桑尼亚--赞比亚铁路的协定》。协定规定:中国提供无息的、不附带任何条件的贷款9.88亿元人民币,并派专家对这条铁路进行修建、管理、维修,培训技术人员。

  1968年5月,中国派出勘探人员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开始进行全线的勘测设计。在勘测途中,一位勘测员被毒蜂蜇得遍体鳞伤,不幸去世。面对生命威胁,中国的勘测设计队克服种种困难,用两年时间完成了勘测任务。1970年10月26日和28日,尼雷尔总统和卡翁达总统先后在坦赞铁路的两端主持奠基仪式。随后几年间,中国共派出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5万人次,在缺医少药、食品短缺、气候炎热、疾病流行的艰苦条件下,同当地工程技术人员一起,为高质量地完成筑路任务而战斗。采石工们冒着40多摄氏度的高温,头上烈日晒,脚下石头烤;铲运机手们,上车一身汗,开车一身土,下车一身泥。在修建坦赞铁路过程中,中国共有60余人长眠在了坦赞大地上。经过5年多的艰苦努力,坦赞铁路于1975年10月试办运营,1976年5月完成了全线工程收尾和设备安装配套等工作。“钢铁斑马”终于驰骋在千里莽原上。卡翁达总统后来说:坦赞铁路是“我们与中国友谊和团结的纪念碑。”

  坦赞铁路东起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西至赞比亚中央省的卡皮里姆博希,与赞比亚原有铁路接轨,全长1860.5公里,是一条贯通东非和中南非的大干线,极大地改善了坦、赞两国的交通运输状况。铁路通过坦桑尼亚的四个地区和赞比亚的两个省,越过“地球的伤疤”--东非大裂谷,穿过高山深谷、悬崖峭壁、河流湖泊、森林草原与大沼泽地,地形地貌极其复杂,高低落差极大。一位西方工程师在参观过坦赞铁路后,感叹地说:“只有修建过万里长城的民族,才能修建出如此高质量、高标准的铁路。”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