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海瑞罢官》 1965~1966年由江青等人秘密策划、毛泽东支持的一场政治批判运动,是“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
《海瑞罢官》是北京市副市长、历史学家吴晗撰写的一部新编历史京剧剧本。1959年4月,毛泽东在讲话中曾经提倡学习明朝清官海瑞敢于讲真话的精神。根据胡乔木的建议,6月,吴晗发表了《海瑞骂皇帝》的文章。1961年1月,著名京剧演员马连良又约吴晗写成新编历史京剧《海瑞罢官》,并公开上演。剧中描写了海瑞任巡抚时,为民作主,处死作恶多端的大臣徐阶之子,不怕被嘉靖皇帝罢官下狱的故事。1962年,江青和康生极力想在文化领域组织一场大规模的政治批判,《海瑞罢官》便被他们选为突破口。江青先向毛泽东提出《海瑞罢官》有问题,要批判,但是没有被毛泽东接受。随后,康生又向毛泽东提出,《海瑞罢官》同彭德怀罢官有关,改变了毛泽东的态度。江青在北京找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四位正副部长谈话,要他们组织批判《海瑞罢官》的文章,但遭到拒绝。1965年2月,她到上海找到张春桥、姚文元等人,组织撰写批判文章。整个写作过程是背着中共中央政治局大多数人和有关部门秘密进行的。文章写好后,毛泽东看了三遍,认为基本可以了,让江青拿回上海发表。
1965年11月10日,《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署名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文章毫无根据地把《海瑞罢官》中一些历史故事与60年代初的经济调整措施联系起来,诬陷吴晗为国内的反动派“翻案”,是鼓吹“退田单干”。文章引起了不少史学家和读者的不满。由于擅自发表姚文元的文章违反了中央关于点名批判要经过批准的规定,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彭真也不知道是毛泽东批准发表的,于是采取了慎重的态度,没有指示全国报刊马上转载。在半个多月里,只有华东地区的几家报纸因为得到内部示意予以转载。这使毛泽东十分气愤,要求上海印成小册子向全国发行。11月下旬,周恩来、彭真了解到一些内幕情况,指示《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先后转载姚文元文章,在编者按中强调“有不同意见应该展开讨论”,“实事求是地分清是非”。还引用了毛泽东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一段话。毛泽东又进一步认为,彭真在抵制这场批判,“北京市委就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市委”。1965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杭州谈话时说:姚文元的文章没有打中《海瑞罢官》的要害。要害问题是“罢官”。1959年彭德怀被罢了官。彭德怀也是“海瑞”。于是,《海瑞罢官》被认为有为彭德怀等党内的所谓“右倾机会主义分子”鸣不平的严重政治问题。批判运动迅速扩大。在整理毛泽东谈话记录时,田家英、胡绳认为毛泽东这段话所说并非事实,没有整理进去,彭真也没有传达这些内容。1966年2月,彭真主持会议制定了“二月提纲”,试图限制批判《海瑞罢官》引起的全国过火政治批判运动,中宣部还扣押了戚本禹等人批判“罢官要害”的文章。这些都引起毛泽东的更加不满,多次发表严厉讲话,认为中共北京市委、中宣部包庇坏人,是独立王国,决心改变这种状况。于是,全国报刊批判《海瑞罢官》运动更加猛烈地开展起来,而且把实际矛头指向了中共北京市委和中宣部,终于导致了一场“文化大革命”运动。
在“文化大革命”中,吴晗和马连良都遭到残酷迫害,含冤去世。1979年,他们得到平反昭雪,《海瑞罢官》也重新公开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