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大事年表 >> 重大事件 >> 重大事件梳理 >> 1960年-1969年
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发布时间: 2019-05-11    作者: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百科全书(1949—1999)》
  字体:(     ) 关闭窗口

  1961年中国共产党为克服“大跃进”造成的困难提出的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其基本内容是:以调整为中心,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失衡的比例关系,巩固生产建设取得的成果,充实新兴产业和短缺产品的项目,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1958年开始的以钢为纲、钢产量翻番,以粮为纲,粮食产量翻番为中心内容的“大跃进”运动,造成工农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滑坡,党和人民面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1960年7月5日至8月10日,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工作会议,决定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李富春在研究讨论1961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时,建议应按“整顿、巩固、提高”的精神安排计划。周恩来表示赞同,并建议增加“充实”二字,形成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1年1月14日至1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八届九中全会,正式批准对国民经济实行“八字方针”。

  中共中央确定安排1961年计划的具体方针是:①以农业为基础,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②工业的发展,着重注意增加品种,提高质量,填平补齐、设备维修和产品配套;③在全面安排劳动力和人民生活的条件下,安排国家生产和建设,保证群众过好日子,保证灾区群众休养生息;④基本建设以中小为主,继续缩短战线,集中力量打歼灭战;⑤有重点、有计划地发展科学技术力量。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1962年2月,陈云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举行的扩大会议上提出了克服困难的6点意见。5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主要采取以下措施:①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加强农业战线,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②大力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压缩重工业生产;③坚决对工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精减职工,精减城市人口;④消灭财政赤字,稳定市场。在调整过程中,中共中央反复强调反对分散主义,加强对国民经济的统一领导。

  到1962年,经济调整工作取得明显效果。农业生产改变了前3年连续下降的状况,开始回升,产量达到3200亿斤;工业生产在压缩重工业的前提下,加大对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的轻工业的投入,开始出现转机;国家财政扭转了前4年连续出现大量赤字的被动局面,不仅收支平衡,1962年还结余8.3亿元;城市精减人口2000多万,城乡人民生活开始有所好转。3年经济困难时期至此结束。1963年2月11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决定,为了争取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从当年起,再用3年时间,继续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这段时间工作的重点是,除继续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外,适当组织企业开展专业化协作;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搞好一批老企业的设备更新,加强对原有生产能力的填平补齐等等。同时,针对经济体制上存在的问题,除了继续实施配合调整而采取的改革措施外,还要进行一些探索性的改革。经过3年努力,到1965年,原定的各项调整任务完成,国民经济不仅得到恢复,而且有了较大的发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