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大事年表 >> 重大事件 >> 建党百年大事点读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全面内战爆发和中原突围
发布时间: 2021-03-17    作者:    来源:《人民日报》2007年7月16日第2版
  字体:(     ) 关闭窗口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不顾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以围攻鄂豫边宣化店为中心的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中原解放区位于武汉和九江以北的鄂豫皖三省边界地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抗日战争时期创建的根据地,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日本投降前,人民军队积极发展根据地,缩小沦陷区,使中原解放区扩展到60余县,形成对战略要地武汉的包围态势。抗战胜利后,武汉成为国民党进军华东、华北和东北的战略枢纽。因此,国民党一度调集20多个师(旅),加紧包围和蚕食中原解放区,先后侵占鄂中、襄西、襄南、鄂东、鄂南、豫中、豫西等地区,企图消灭中原解放军,扫清通向华东、华北和东北的通道。

  为了争取中原地区的和平局面,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不懈的努力。1946年5月10日,国共双方在武汉签订了《汉口协议》,规定停止中原地区的武装冲突。然而,国民党军队违反协议,继续围攻、蚕食中原解放区。为了彻底消灭中原解放军,按照蒋介石的命令,国民党悍然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协议,自6月26日拂晓起,向黄安以西、经扶以东、孝感以北的中原解放军阵地发起大举进攻。

  中原解放军遵照中共中央“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的指示,除留部分地方部队在原地坚持斗争,以一个旅伪装主力向东转移迷惑国民党军队外,主力分南北两路于6月26日向西转移。

  北路约1.5万人,在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政委郑位三和副司令员王震的率领下,越过平汉铁路,经过艰苦作战,突破了国民党军队重重截击合围,于7月中下旬进入陕南,同当地游击队会合,并于8月初成立鄂豫陕军区,执行创建游击根据地的任务。其中王震率领第三五九旅根据中央军委指示继续北进,于8月底进入陕甘宁解放区。

  南路约1万余人,在军区副司令员王树声率领下,越过平汉铁路,冲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进入鄂西北的武当山区,创建游击根据地,于8月下旬组成鄂西北军区。

  担负迷惑和牵制国民党军队任务向东转移的第一纵队第一旅,在旅长皮定均的指挥下,东西穿梭佯动和阻击敌人,造成中原部队主力向东突围的态势。在成功迷惑敌人之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跳出敌人包围圈,挥师东进,转战20余天,跋涉千里,进入苏皖解放区,编入华中野战军序列。

  此外,张体学、吴诚忠、熊作芳率领的鄂东军区部队,在掩护主力部队突围后向东挺进大别山。黄林、张水泉率领的河南军区部队,罗厚福、文敏生等率领的江汉军区部队,分别掩护北路与南路主力部队突围后,转入豫西地区。这些部队在完成掩护主力部队突围任务后,纷纷突出重围,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牵制国民党兵力。

  从1946年6月26日起至7月底,中原军区各路部队均先后胜利突围。这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它牵制了国民党军队30个旅的兵力,保存了主力,建立了两块根据地,并留下小部分兵力坚持原地斗争,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战场的作战,为以后的战略反攻和夺取解放战争的全国胜利奠定了基础,受到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