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大事年表 >> 重大事件 >> 建党百年大事点读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工农红军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
发布时间: 2021-03-17    作者:    来源:《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5日第2版
  字体:(     ) 关闭窗口

  1934年夏,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扩大对华北的侵略,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大规模“围剿”的国民党军正以重兵向苏区腹地进攻。在此形势下,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以红7军团组成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立即向闽、浙、皖、赣边出动,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以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同时调动与牵制国民党军“围剿”中央苏区的兵力,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下辖3个师,共6000余人。寻淮洲任军团长,乐少华任政治委员,曾洪易(后叛变)为中共中央随军代表。1934年7月6日晚,北上抗日先遣队从江西瑞金出发,经福建长汀、大田、尤溪、谷口、水口,直逼福州近郊。福建国民党当局十分震惊,迅即调集重兵进行追击和堵截。北上抗日先遣队且战且走,先向闽东转移,相继攻克罗源县城、穆阳镇和庆元县城;后于9月初进入闽北苏区东北古楼一带游击区;接着向浙西挺进,先后攻占清湖、常山等城;继而转向皖赣边行动,于10月下旬进至闽浙赣苏区,在德兴县重溪与红10军会合。11月4日,与红10军合编为红10军团,继续担负抗日先遣队的任务。刘畴西任军团长,乐少华任政治委员,红7军团编为第19师,红10军和地方部队编为第20师、第21师。这时,中共中央已率中央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红10军团改由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的中央军区指挥。11月中旬,第19师向浙皖赣边进发。11月18日,中央军区鉴于国民党军对闽浙赣苏区的“围剿”日趋严重,决定红10军团率第20师、第21师转到外线作战,会同第19师在开化、遂安、衢县、常山地区活动,创建浙皖边根据地。并组成以方志敏为主席的军政委员会,领导红10军团的行动。

  11月下旬,红10军团主力向浙皖边前进,12月10日在皖南汤口地区同第19师会合。这时,国民党军两个多旅的兵力,分南北两路向汤口进逼。14日,红10军团利用乌泥关至谭家桥段公路两侧有利地形进行伏击,战斗失利,第19师师长寻淮洲负伤后牺牲。随后,国民党军1个师又两个旅及一些地方团防部队共约20个团的兵力蜂拥追来。12月下旬至次年1月上旬,红10军团为摆脱敌军,艰苦转战于皖南地区,进行大小战斗10余次,损失严重。1935年1月中旬,向闽浙赣苏区转移。进至德兴县港头村时,遭国民党军绝对优势兵力袭击,部队被截成两段,主力约2000人,被合围于怀玉山地区。经7昼夜顽强战斗,指战员大部牺牲,方志敏、刘畴西在突围中被俘,后于南昌英勇就义。先头部队1000余人在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率领下,突过封锁线进入闽浙赣苏区,经过整编,组成500余人的红军挺进师。此后,挺进师在师长粟裕,政治委员刘英率领下,转战至浙南,开辟了浙南游击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虽遭失败,但扩大了共产党和红军的影响,推动了群众性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配合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